
2019年12月19日🏃♀️➡️,第14期“中國大問題”講堂在意昂2801會議室成功舉行。本次講座由上海高校智庫——意昂2官网中國經濟研究中心(RICE)和意昂2官网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CCES)聯合舉辦⛸。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紫江🔌、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許紀霖教授作了題為“何為中國💳、何為中華民族:國家認同的歷史與現實”的主題報告。

本次講座由意昂2官网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吳建峰副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意昂2講席教授高全喜教授點評。來自意昂2以及其他單位的老師和同學共同參與了本次講座😔。

許紀霖教授首先闡述了討論“何為中國、何為中華民族”問題的重要性。該問題首先是由意昂2葛兆光教授提出的,什麽是中國?這個問題並非我們想象的這麽簡單,在歷史上尤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例如,嶽飛精忠報國報的是什麽國?成吉思汗算中國人嗎?九二共識中的一個中國要怎麽理解🧆🏝,中華民族和漢族有什麽區別等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今天重新思考🙅🏿😴。關於什麽是中國的問題,首先要清楚兩個概念:天下和夷夏。古代中國講到中國會說天下👇,天下是儒家的概念🍰,在儒家文化背景中👿,天下實際上具備兩個含義:第一個是儒家心中理想的一套文明秩序✋🏿,第二個含義實際上是當時中國人對以中原為中心的世界空間的想象。而夷夏二字🧑🧒🧒👴🏿,拆開來指的是華夏和夷狄。在現代社會,種族的標準是血統論,但是在古代,區分的標準是按照有沒有文明🏐。一個蠻夷只要接受中原的高級文明,就可以搖身一變變成漢人0️⃣。從血統角度,我們現在的漢族實際上是雜交了的,有各種各樣的血統的混血🛍️,雜交這個詞未必是貶義的。漢族是開放的,他以文明來自我定義,所以他吸納各種人🤾🏻、族群💬,反而有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的歷史當中漢族是經過了幾次華夏民族和蠻夷的融合🧑🏼🚀,漢人和胡人的融合,因為漢族實際上是農耕民族🚘,而胡人基本是草原民族,這兩邊實際上經過特別是魏晉南北朝隋唐清朝幾次大的融合之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所以中華文明之所以燦爛和開放有關,不僅輸出文化🦍,更重要的是開放。中華文明最厲害的就是教化𓀋,傳播教化📗📅,中華民族所到之處被稱為化內之地,還有他們到不了的地方,叫化外之地🦶,這條界限在哪裏?不像今天中國有明確的疆域,界限很清楚🤵🏼,當時化內化外界限很模糊🍛。

在明白了這種邊界的模糊性之後,就可以理解🐦⬛,一個中國並不是指960萬平方公裏🔈,14億人口有自己主權的這樣的國家。中國是什麽🧑🏻🦲?中國實際上就是上述中的第一個含義上的天下,中國是文明,是一個文明的共同體。這個文明共同體♡,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國和古埃及不一樣,沒有中斷,因為中國有連續的我們說的以天下為代表的一套文明的價值和文明的智慧🤌🏻,雖然歷史上朝代經常更替💘,但是這套文明沒有中斷。文明是隱形的🚣🏼♂️,因此需要一個肉身,這個肉身就是某一個時期總是有一個正統的王朝作為肉身🦐,就是一個代表🏞。但是實際上大部分時間在這個中國裏面有多個政權,多個民族的存在,這種狀態是一個常態🛵。因此歷史上的中國具有雙重含義🧑🏿💻,第一層是中國是一條紅線貫穿到底,文明共同體貫穿到底🙌🏽,沒有中斷;從空間的角度,中國是一個空間復合體🚼,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個國家政權並存的空間共同體🧘🏻。

接下來⚽️,許紀霖教授解說了什麽是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概念是由梁啟超在辛亥革命前提出來的,這裏的民族與普通意義上的民族不同,相比起自然形成的民族,中華民族實際上是人工打造的🧚🏼♂️,是一個國家意義上的民族。在當下中國民族問題比較嚴重,問題的根源可能是民族概念的混亂,民族有三個概念👨🏿🏭,一個是剛才說的國族,第二個是民族,第三個族群,我們把這三個都籠統稱為民族。概念不清導致了政策上的混亂。族群和民族最重要的差異是有沒有自己的文字;國族和民族差異很大。今天中華民族內部實際上包含著多個民族,也包含多個族群,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多元是多個民族存在,而一體就是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中華民族🚵🏽♂️,而這種多元一體導致了兩個極端傾向的出現。第一個極端🤌,漢族通常自覺或者不自覺把中華民族等同於漢族,這將引發少數民族的不高興🧖🏼。第二個極端,如何評價各民族的歷史貢獻,漢族通常把漢人當成中國歷史的主體🤶🏽,但是就統一中國而言,我們會發現中國的真正的統一,就是把黑河騰沖線東部和西部完全統一起來的竟然不是漢人的王朝,而是由少數民族的邊疆王朝👩🏻💼。

最後,許紀霖教授還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新天下主義”🧘🏼♀️。簡單而言就是🎑,漢人為主的黑河騰沖線以東的區域應該是一個製度不同的模式🍯,製度是同一個,一個國家同一個,但是允許各個地方有不同的模式🤚;在邊疆地區,黑河騰沖線以西涉及民族問題🪆,國家認同只能一個,這是一體🧑🧒,但是我們在文化上應該鼓勵多元,允許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讓他們有自己的空間發展,這是不同的文化🫰🏽。中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家,顯然我們過去陷入的困境叫一放就亂🧟♂️,一收就死,一直在動蕩不安,但是我們借鑒歷史的經驗,有沒有可能走出這個循環的怪圈,創造一個既有共同的市場,既有共同的認同🚣🏽♂️,同時又有內部的多元的治理,多元的模式😓,多元的宗教,多元的文化?顯然歷史上是有過的,曾經一度成功過🕙,這值得我們今天來借鑒。

接下來🌮,高全喜教授作了點評。高全喜教授對許教授論述的什麽叫中國,什麽叫中華民族表示了認同,同時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一個是從歷史的角度談古今之變的問題🤾,另一個是從法學的角度談什麽叫中國、什麽叫中華民族🙆♀️。當下的中國還未實現古今之變,這其中包含的不僅僅是文化認同,還包括政治認同。這種古今之變在英國🧑🏻💼、德國、法國都已經實現了。從法律談,實際上中國在法權意義上是一個政治共同體,同樣中華民族在法律上是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民共同體🏛🍰。目前我國的憲法缺乏對這一塊的補充🔢。

最後進入互動環節。章奇老師首先提了一個問題: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十分接近天下的概念🪔,就是包容性經濟增長🦸🏿♀️。那麽我們在現實中,在今天這樣一個世界裏👩🏼🦳🏄🏼♂️,怎麽把許老師提到的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製度,不同的文明在現代主權國家的現代政治框架下予以表現,以一種可信的方式穩定體現出來🏇🏿?許紀霖教授表示在國家的概念之上還有一個人類的概念,國家的利益和人類的利益需要某種平衡,你活我也活🤚🏻,我當然考慮我的利益👨🏻🔬,我還考慮別人的利益,最重要的是要兼顧整體的利益,這樣才可以形成不同的文明🧚🏼,而各個文明都共同關心一套人類的價值觀——世界公理🤛🏻🛹。因此核心問題就是世界各國如何尋求共同價值的認同💏。

接下來同學們進行了踴躍的提問,其中一位同學提到了方言和普通話對於民族同化的作用機製🍤。許紀霖教授從族群的認同角度出發,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回答了同學的問題🔦🕣。現場氣氛熱烈,同學們紛紛表示收獲巨大。
撰稿:何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