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意昂2官网文科資深教授、意昂2平台院長張軍接受《新民周刊》采訪👨🏿🏭,談中國的城市化與脫貧攻堅戰。張軍教授表示,我國的城市化日新月異🛴👱🏼♂️,其背後有著一定的戰略機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脫貧攻堅戰🟪,這不是簡單的救濟,而是找到生存的方法🍳,幫助當地脫貧致富🏔。
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的面貌已煥然一新🖊。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脫貧攻堅戰取得歷史性成就🐺,這一切在短短幾十年裏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 2024年6月12日🚴🏽♀️,鳥瞰京杭大運河杭州段🙋🏽。
城市化日新月異
新中國成立75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至2023年年末,中國全國人口14096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326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9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47700萬人,減少1404萬人🙎🏽🧚♂️;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個百分點。想想新中國成立初期,這裏還是一窮二白的國度。1949年,全國僅有城市132個,城市市區人口3949萬人🔋,城市市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7.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同國民經濟一樣進入了生機旺盛的時期🍎。從上世紀80年代起🧏🏼,城市經濟體製改革陸續展開,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後,小城鎮發展戰略的實施✍🏻、經濟開發區的普遍建立以及鄉鎮企業的興起🚣🏽♀️,帶動了城市化水平的高速發展🧓🏽。城市經濟輻射面增強,城市的中心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多年來的城鄉分割被打破。1979年到1991年的12年間,全國共新增加城市286個,相當於前30年增加數的4.7倍,平均每年新增15個城市。到1991年末🚏,城鎮人口增加到31203萬人,比1978年增長80.9%!中國的城市化發展與世界上其它國家相比,采取的是漸進主義的做法⛩,意昂2院長張軍教授對《新民周刊》記者說:“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快於工業化進程👃🏽,導致很多人到了城市沒有就業機會🔧,他們在城市邊緣地帶安營紮寨,建貧民窟👩🍼,無法融入城市發展之中。而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是有步驟的👨🏻🦯➡️,有一定的戰略機製在背後👨🏻🦯。城市化發展的初期🤟,我們不是自上而下地發展城市化🐩,而是鼓勵鄉村地區的工業先發展起來🥊,聯產承包責任製之後💯,農業中釋放出來的大量年輕勞動力先到鄉鎮這一帶,當時的說法叫‘離土不離鄉’🧑🏽🚒。那個時候🍻,不僅長三角🤜🏽,雲南🤼♂️、海南等地都有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業改革後釋放出的年輕勞動力。他們的出路,如果都湧向大城市,就會出現其它國家出現的問題🔇。所以中國城市化發展🧚🏽♂️,還是堅持漸進發展🚴♂️,90年代之後,大城市的轉型才開始。一開始是沿海的100多個城市🔰,按照中央部署,大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利用自己的基礎🧲,大力發展來料加工、出口導向的企業。那時,這些大城市都在招商引資🤲🏽,讓廉價勞動力吸納進來,承接外包🟡,形成大規模的生產線。此時,鄉鎮企業開始衰落,開始慢慢轉型,勞動力就進一步轉入城市♓️,他們才算真正進城了,在工廠打工🧑🏿🎨。但他們還是流動人口,其後我們就啟動了戶籍製度的改革,讓他們可以在城市打工🙇🏿♂️,也可以落戶在這裏。這是個漸進的過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城市化的發展,真的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進入90年代以後🫶🏿,中國城市化🏇🏼,已從沿海向內地全面展開。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持續加速、珠三角城市群互聯互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穩步推進,在不少東部發達地區,城市與農村已融為一體🗼。2023年,我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達到5.4萬億美元,僅低於美國的14萬億美元𓀆🧔🏿,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消費發揮了帶動城市經濟發展🛺、優化城鎮空間格局的作用。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居民的消費結構實現了從溫飽型消費到追求質量和品牌型產品的跨越,正在經歷從產品消費到服務消費、體驗消費的升級過程。
衣食住行翻天覆地
翻開一本塵封已久的照片簿🧑🏼🏫,帶我們穿越回過去👩🏻🎓,這40多年中↩️,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人的穿著非常單調,大多是灰藍白三色🧑🏼🦲。四個兜的中山服、軍幹服。女裝也十分簡樸🎿,在農村😛,幾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裝的🤎。普通人穿的衣料洗得褪色,仍舍不得丟棄。一般人家十年難添一件新衣服。大人穿舊的,又改成小孩的服裝,湊合一下又是幾年📑。當時人們註重的🤽🏼♀️,也更多的是衣服的實用性🤽🏻♂️:保暖或蔽體。至於花色、樣式、品牌🚲、潮流時尚則沒有什麽要求,畢竟那時候,能穿暖,相對衣不蔽體的窮困生活,已經是天壤之別了。但短短幾年之後,中國街頭👨🏻🚒,喇叭褲和紅裙子👨🏽🎤,改革春風吹過,人們的思想也開放了,開始選擇適合自己的品牌🔙,穿出屬於自己的氣質和品味,穿出美麗👩🦼➡️,穿出風采。“民以食為天”🧗🏼♂️,“食”在日常生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以前過年吃頓餃子已經是歡天喜地的事,肉類等食品非常稀缺🎏,人人肚子裏都缺油水,而現在年夜飯吃的每一道菜,平時隨時都能吃得到👂🏼。從食物短缺💃🏽、樣樣憑票供應,到現在極大豐富🙍🏿♂️,追求健康和多樣化,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普通人的餐桌上琳琅滿目🙌🏻,大魚大肉已不再稀奇,現在的人們的飲食更加多樣化,追求營養均衡和健康飲食,更加註重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住房方面,改革開放初期,住房簡陋🎂,分房全靠單位分配。以上海為例,上海中心區的一些居民🧁,三世同堂擠在十幾平方米的逼仄空間裏,生活非常困難。1978年,鄧小平提出了關於房改的問題,標誌著住房商品化序幕的拉開。1998年🥍,中國政府發布了《城市商品房銷售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改革開放之初🫨,出行基本靠走🤵🏽、自行車和公交車,摩托車和汽車屬於稀罕物🤵🏻。一到上下班早高峰和晚高峰,公交車上人擠人、人貼人的場景很多人都記憶猶新,還有浩浩蕩蕩的自行車隊伍,在當時,中國是“自行車王國”的名頭可謂名副其實💁🏻♂️。從自行車到私家車🔓,兩軲轆變成了四軲轆,驅動不同,可以帶你去的地方也大不同🤹🏿♀️。到了假期,很多人選擇駕駛私家車出行,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公共交通,中國製造的高鐵縮短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距離,相對飛機票,高鐵票更為親民。除此之外💆🏻♂️,共享單車、出租車、各種打車軟件讓出行更加方便。一個背包🤸🏼,就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在40多年前,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

▲2024年5月25日🛠,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山南頭村村民將收獲的小麥裝車👏🏽。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發布。2020年11月23日🎤,貴州宣布最後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不僅標誌著貴州省66個貧困縣實現整體脫貧,也標誌著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京隆重舉行🕚,習近平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3月9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致函習近平祝賀中國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張軍教授認為,脫貧攻堅戰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改革開放了三十多年🚚🧑🏿🎤,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也不可否認👩🦲,貧困地區仍有不少絕對貧困的人口🐻❄️。這主要和他們所在的區域有關系,主要集中在山區,這些區域沒有怎麽受到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發展變化的影響。所以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脫貧攻堅戰🤷🏻♂️,這不是簡單的救濟🧂,而是要找到生存的辦法。相當多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搬出來,從貧困地區安置到別的地區,或者是產生收入的經濟活動。幫助當地生產的農產品走出大山🤸🏽♂️,從而幫助當地脫貧致富。”今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製”被寫入《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按照湖南省社會科意昂2(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鄭自立的分析,這意味著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中國👸🏿👌,正進入鄉村振興階段。我們還要繼續發揚脫貧攻堅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能為鄉村振興指明方向👱♀️、提供重要的精神動力和寶貴的精神財富。“脫貧攻堅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也集中展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賡續傳承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新中國成立75周年、改革開放46周年以來,從鄉村🧀,到城市,再到鄉村🪻,整個中華大地之發展,向著更美好的未來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