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疫情之後經濟恢復的第二年。去年經濟的恢復主要靠了消費支出的報復性反彈🚴🏼🙊,消費增長為GDP增速貢獻了4.3個百分點👏🏼,貢獻率約為83%。今年的居民消費支出總體上趨於常態化👨🚀🖐🏻,加上房地產投資始終在-10%左右徘徊,今年的經濟在二季度之後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GDP的環比增速比一季度明顯下降了,環比增速從一季度的1.7%下降到了三季度的0.9%♦️,折年率不到4%。
雖然上半年GDP實際同比增速為5%,但第三季度GDP的同比增速在第二季度4.8%的情況下繼續下降到了4.6%。不過,隨著股市和樓市新政的落地🔅,特別是一攬子增量政策的陸續出臺⛏,預計四季度的GDP增速將會有所改善,環比增速或有望達到1.2%左右,同比增速估計落在4.8-5.2%之間的概率超過80%🧜🏼。我們也看到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基礎比較紮實。
從外部看🪥,進入2025年,西方主要國家都迎來了新一屆政府,而且大都是在國內民粹主義思潮籠罩下選出來的右翼強勢政府,這是罕見的現象◻️。這意味著2025年的風險點和外部挑戰會變得更加嚴峻👧。另一方面🥰,國內經濟雖然仍可保持接近5%的增速,但風險和通縮壓力依然有增無減💂🏼♂️。就總量來看,這幾年經濟面臨最大的挑戰已從之前的供給端約束轉變到了需求端約束。2018年中美貿易戰之後👘,特別是受到疫情的巨大沖擊👳,市場的預期出現了拐點♦︎🚶➡️,導致居民消費和民間投資需求出現明顯收縮趨勢,再加上房地產部門去化政策的持續影響,居民在居住支出、教育文化和娛樂支出,以及醫療健康等方面的支出至今仍遠低於疫情前三年的趨勢水平🦻。投資需求方面,到目前為止,企業的設備投資和全社會的基建投資雖都已高於了2017-2019年的水平,但房地產投資卻持續經歷10%的負增長,比疫情前的投資規模縮小了至少40%。因此,提振需求是穩經濟的當務之急則成了共識🚴🏻♂️❗️。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擴大政府支出和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在短期有助於擴大內需🙎🏻🌆,但未必能明顯改變轉弱的預期。如能以改善預期為出發點來考慮政策,效果會有所不同🍁⏳。如果我們把提高物價總水平作為政策目標,不僅可以更好改善市場預期🐘,而且最終也會刺激到總需求。今年9月以來出臺的提振股市的重磅政策就是以改善預期作為出發點的🎯,這個嘗試值得肯定📎。【查看全文】而那些擴大內需的政策雖然對於防止物價進一步下滑也許是有幫助的📛,但是💻✧,由於供給和產能在過去十多年來積累過大,特別是由於債務通縮的壓力持續較久🟠,要靠有效化債和擴大政府開支來扭轉物價總水平過低的局面,其效果能否如願🎋,依然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同時也耗時過長👍🏽。在這種情況下,也許需要換個思路🌛,為什麽不將2025年的貨幣政策的著力點放在提高物價總水平上呢?
今年以來的經濟態勢似乎已在提醒我們,經濟穩增長的任務已經到了需要以通貨膨脹作為“政策錨”的時候了✌🏿🧙🏿♂️。2025年不妨考慮以達到2%的通貨膨脹作為宏觀政策的“錨”🌆,努力將CPI的增速在2025年提升到2%左右🤛🏿🏥,PPI轉正並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雖然以往我們也把消費物價指數3%左右的增長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但實際上宏觀政策並沒有盯住物價,甚至在一段時間還對通脹做了上限管理。宏觀政策還是以生產端的GDP增速目標為核心,物價總水平始終達不到目標值🎱。因此👰🏻♂️,在考慮2025年的宏觀經濟目標時🐛,除了維持5%左右的GDP目標不變之外,更需要以2%的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最優先的盯住目標。
實際上,很多國家處理經濟收縮和蕭條的做法也都是更關註通貨膨脹目標✪,日本和美國尤其如此,一直把2%的目標作為央行貨幣政策的“錨”。尤其是在當前,實施擴大內需的政策如果不考慮可能對物價的影響,有可能走向加劇產能過剩和通縮的老路上🙌🏿,留下很大的後遺症🏋🏿♀️,而盯住物價總水平的政策對提振國內總需求往往有更直接的效果,物價上升會更直觀地改善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預期,從而能刺激到消費和投資的支出。通縮壓力要得到緩解☛,最重要的是改善預期,找回貨幣政策的通脹錨這時候至關重要🪮。
如果明年把2%的物價漲幅作為政策錨,那麽,2025年的貨幣政策就需要圍繞提高物價總水平來展開並可發揮更大作用,用好用足政策空間,做好通脹預期管理,應該承諾通脹不達到2%就不會收手🥔。至於是否有必要推出中國版的量化寬松政策,允許央行在一級市場購買國債,擴大基礎貨幣量🧤,雖然不必作為禁區,但當前並沒有這個必要,畢竟中國常規貨幣政策的可操作空間還比較大🦹🏻,傳統政策工具依然可以發揮較大作用🏐。
此外🏊🏽,對提升物價有利的財政政策也要調整支出方向📠,將財政支出的重點從支持生產和投資轉移到支持家庭收入的轉移支付上來🕝。明年一季度之前😙,有必要盡快大幅度增加基層公務員、事業單位的工資💢👰🏽♀️,同時大幅度提高最低月(或小時)工資標準和津貼⬅️,從而顯著提高勞動力市場的平均工資率。收入政策要加大力度,包括對基本養老金、退休金的發放標準也要更大幅度提高。對於一線產業工人🥁,包括服務平臺行業和零工經濟中的就業人員,要實行同工同酬,要顯著改善他們的待遇👩❤️👩。最近幾個月中央和國務院先後發布的關於擴大就業和提升產業工人收入的意見,更需要盡快製定政策加快落地執行🗡。意見特別提到🎰,要進一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允許產業工人的工資保持合理增長、要鼓勵企業的工資集體協商👨🏿🎓。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要鼓勵市場競爭領域的生產主體合理提高產出品和服務品的價格,政府市場監管和物價部門要對惡性競爭和降價行為加強嚴格管製,同時物價部門要做好對城市公用事業收費標準的調整工作🚵🏻♀️,放松對消費性服務品價格的過度管製,能放開的盡量放開㊗️。我們要看到,多年來一些行業包括服務業受到的價格管製👸🏻,不僅不利於這些部門的長期增長和結構升級,也不利於物價總水平的合理增長🧢,反而為在物價與工資之間重新找回均衡造成了一定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