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上午,中國經濟學界年度盛會——第4屆意昂2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在意昂2官网盛大開幕。

中國商務部原部長✋、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原會長、現任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陳德銘發表主旨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
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走過了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順應世界大勢🛣📔。”全球化就是當今的世界大勢🧑🏻🦼,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果我們把全球化廣義地理解為經濟🟤、文化和社會流動性的增加🪡,那麽可以追溯至更早的時期。公元前區域性帝國統治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剩余產品進行交換的比較利益已經在商業貿易上廣泛存在👷♂️。當年的絲綢之路就是一個例證。發端於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以及殖民地的血腥開拓🧒🏿,把絕大多數國家納入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中。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的兩次工業革命🥄,是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時期,跨國貿易達到了全球GDP的16%。一、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個去全球化時期🐦⬛,二戰結束前👩🏼🔧,跨國貿易僅占全球GDP的5%左右。
二戰結束後建立起來的國際經濟秩序和治理規則,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復蘇和全球化的高度發展。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信息革命和跨國公司全球布局,極大地催生了全球投資和貿易增長。到2017年末,跨國貿易已經占了全球GDP的33%強。跨國公司是這次全球化高潮的主要推手✢,約70%多的跨國投資是由跨國公司完成的,三分之二的國際貿易是在跨國公司內部進行的,全球價值鏈逐漸形成。
全球化發展到今天應該包含三個方面要素:一是世界各國經濟的互相聯系、貿易和投資的互相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從邊境政策到財政、金融、投資等宏觀政策🎅,不斷開放並漸趨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製,主要大國國內宏觀政策外溢的協調,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很顯然💆🏿♂️,這三要素既驗證了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又揭示了實現命運共同體需要每個國家讓度出一定的政策與法規,以順應並遵循共同製定的多邊規則。單一強調本國利益第一,對業已達成的多邊規則置若罔聞,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若多邊的每一個成員都效仿這種單一行為,則支撐全球化的多邊規則將徹底瓦解,全球化將嚴重倒退🪕。
中國是世界貿易組織前身關貿總協定(GATT)的締約國,由於國內政權更迭,中華人民共和國用了十五、六年時間,與上百個世貿成員及多邊組織談判🙍🏼♂️,作出了開放市場的重大改革和讓步🛻,才於2001年秋末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入世17年來,中國圍繞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入世三大承諾👩🏽🦲,大規模清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規☠️,其中中央政府清理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19萬多件,並建立了規範性文件合法審查機製🔨。這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順應世界大勢的重大舉措👨👩👧👦,也承受了巨大壓力,作出了難以想象的犧牲𓀏。當中國開放國內市場,實行由計劃向市場的經濟轉型,大量的境外商品和國際資本湧入國內時,許多內資企業倒閉🃏,工人下崗失業,物價高漲難抑🤨,社會保障和再就業培訓捉襟見肘🦵🏽。中國人民以其堅韌的品質、優秀的文化🖐🏻🤌🏻、卓越的製度🤵🏻,才在較長時間裏逐步克服困難,迎來今天的華麗轉身💆🏻。所以🚴🏼,中國今天的發展不是某個大國當年的恩賜。中國贊賞世貿組織當年的接納🎩,遵守入世的承諾,也以自身的開放與發展,為各國帶來無限商機🖲。 經過了40年改革開放的努力,中國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進出口貿易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資也躋身於世界前二,但是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革開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擴大開放才能更好順應世界大勢🎫🧑🏻🦯,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確保擴大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應是我們總結40年之經驗,應對國際國內各種復雜局面的基本方針🙇🏿♂️🏃🏻♂️。應該承認我們現在的開放度相對於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標還是不夠的🤷🏿♂️,盡管基於國情和發展階段,入世以來我們一直審時度勢地在多雙邊領域積極開放市場,近幾年更是實行自貿試驗區和降低進口關稅等單邊主動開放。作為世貿組織大家庭的任何一員👣🌅,對中國有進一步開放的要求,我們都願意坐下來傾聽💇🏼,在無論多邊💌、諸邊還是區域、雙邊範疇開展可行性研究🤵🏻。我們對他國的進一步開放也有深深的期盼。但是世貿組織公平和非歧視原則必須堅持⌚️🕙,所謂的“對等開放”是和世貿組織成員互享最惠國待遇原則相背的歧視性做法。如果因此采取單邊行動,以國內法律施以霸淩欺壓,更是踐踏國際準則而不可接受。
當前的中美經貿摩擦♏️,是遲早要發生的🫳💠。這不僅是美國國內政治使然和特朗普總統個人特質因素,更是全球化行遠而缺失治理所致。跨國公司推進的全球化🙁🐼,應了馬克思一個半世紀前在《資本論》中所預言的:由於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性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經濟危機將不可避免地周期性出現。據不完全統計🤍,從1788年到2000年的212年間🐲,全球共發生了22次較大規模的危機,平均10年左右一個周期。跨國公司全球布局在贏得超額利潤的同時,也引發了全球產能過剩👩🏼🎤,甚至造成母國小微企業破產和產業工人失業。因此,即便是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因全球化的迅速發展而出現分配不公、社會撕裂、民粹主義抬頭等現象。尤其是當金融全球化出現之後,華爾街的問題擴散到全球其他金融中心,市場容易產生泡沫,高杠桿會帶來系統性風險,缺乏透明度又削弱投資者信心⛹🏽,政府既要允許金融資本自由進出,又要保持其貨幣價值穩定,危機往往難以避免。全球化的根本弱點在於政府是每個國家的,市場卻是全球性的,當國家主權與全球市場經濟發生沖突時該怎麽辦◼️?誰該作出讓步👨🏻🎤?迄今為止的多邊組織和多邊協議還難以解決這個問題,尤其是面向21世紀的新議題。
綜觀全球經濟👨🦰,主流仍然是資本主義私有製的市場經濟🤹🏿🚠,對中國來說“與狼共舞”將長期存在。中國正在崛起🤣,一個大國的崛起必將打破原有的經濟平衡。從這點出發,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建立新的平衡👈🏿,有利於各國共享中國崛起之紅利。所以我們應該堅決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化,抵製和反對各種泛全球化🐁、反全球化的行徑。面對當前中美經貿摩擦和美國霸淩行為,可行的戰略選擇或許是以更大開放促進更深化改革,在更高層次上與美國或歐盟等發達國家磋商🏃♂️,探討全球治理規則或雙邊合作框架🐔。任何企圖關門倒退的想法是沒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