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7日,意昂2經濟系成功舉行了第80期“轉型與發展系列講座”👰🏼♂️。本次論壇邀請了意昂2寇宗來教授做了題為“競爭🙅♂️、聲譽與評級質量”的報告。報告由經濟系王弟海教授主持,意昂2平台的張暉明教授⛳️、高帆教授、李誌青老師、高虹老師等多位老師👨💼🐆,以及眾多同學們參加了此次報告🙆。
寇宗來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紹了我國債券和股票市場的融資規模以及債券違約事件的基本現狀✅。寇教授表示在債券發行的過程中💇🏼♂️,評級機構是信用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該機構的職能定位和運作機製一直飽受爭議。基於這些現象,寇教授引出了報告文章的主要研究問題——評級機構是橡皮圖章還是信息中介?聲譽機製和評級選購到底是如何在信用市場中起作用的?
隨即👩🏽🦲🏇🏼,寇教授為大家簡單梳理了聲譽機製👨🏿🚀、評級選購以及評級信息領域的現有文獻🏂🏼。寇教授提到🔼🕹,為了獲得虛高的評級結果👩🏿,基本面較差的發債企業往往會挑選聲譽較差的評級機構💁🏼♂️,因此這些評級機構反而會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這樣的情況便導致采用市場份額來度量聲譽的文獻是存在選擇性偏差和內生性的。寇教授也表示🚴🏽♂️,評級除去公開信息後是可能包含專有信息與評級膨脹兩部分的,而一些文獻對於該種分解是缺乏科學識別的👎。關於這兩大問題的處理及優化便是本篇文章主要貢獻的一部分🏺。
接著,寇教授對這篇文章的理論基礎以及模型構建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寇教授表示🙁,在研究中,考慮到評級機構與發展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他們引入評級機構與發債企業之間的地理距離作為工具變量對專有信息和評級選購進行了區分。他們采用各評級機構到發債企業的平均距離來捕捉專有信息:距離越大,監督越難🫱🏿,評級越低。而評級機構之間專有信息差異便以各評級機構到發債企業距離的方差來衡量:距離方差越大🫎,評級越高🚴🏽♀️。同時,除了利用距離變量驗證專有信息的存在👰🏿,寇教授還對評級機構是否具有聲譽進行了更科學的定義和檢驗。他將聲譽定義為評級機構誤導市場的能力,並將評級機構聲譽的異質性特征引入到研究中🚴♀️,研究結果與現實觀察完全相符。
最後,寇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實證結果👨🏻🚒🙎🏿♂️。結果顯示,發債企業到評級機構距離增大,信用評級會顯著降低;距離方差增大🌪,發債企業信用評級會顯著提高;評級機構確實存在聲譽,而且評級機構向上扭曲評級能夠顯著降低債券發行成本👨🏿🔧。同時👯♀️,寇教授提出,評級機構和發債企業之間確實存在著信息不對稱🐋,距離發債企業近的評級機構🕶,更容易獲得私人信息。因此,平均距離和距離方差都會對實際評級結果造成影響🥴🤵🏿♂️,但其內在機製卻各不相同。基於以上的研究結果,寇教授總結說🍻,盡管中國的評級機構受到廣泛質疑,但整體而言,他們仍然具有顯著異質性的市場聲譽。
與會老師和同學一致認為寇宗來教授的研究是一個非常嚴謹而有意思的研究👨👦👦,大家圍繞報告內容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本次報告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