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筆談
編者按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明確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並由此形成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征程🧑🦽➡️。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經濟研究》特邀請國內部分經濟學家撰寫筆談文章,分兩期發表🧚🏻♀️,以饗讀者。我院洪遠朋教授和張軍教授應邀撰寫了筆談文章🤸🏻,分別發表在《經濟研究》2017年第11期和12期上🍪。
洪遠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文章中談到: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強起來的新一代領導人🏡,應該有代表他們經濟理論觀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就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歷史的使命,是黨的使命👮🏽。
習近平同誌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革命、改革、發展的現實🌬,明確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該以人為中心,或者說🙌🏻,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中心🐮。
新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認識的變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又一次重大創新。習近平同誌曾明確表示,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建立,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以新發展理念引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綻放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光芒。
習近平同誌適應中國情況的變化,在十九大上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𓀚。這是一個新的判斷,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從中國社會經濟實際出發做出的科學判斷,是對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
十九大報告根據我國近年來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對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作了新的調整: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9️⃣;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2050年左右,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張軍🏊🏼:堅持改革開放和擴大中等收入階層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文章中談到🏌🏼♂️:
中國走向未來30年的道路並不平坦。如果依照過去的表現來推算,中國具有很大的可能在2035年進入高收入的國家行列,這意味著中國在未來15-20年要確保平均每年5%或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這是不低的要求。而上升過快的收入不均和財富的分化趨勢對於十九大繪製的和諧而美麗的藍圖而言是典型的妨礙因素,不利於勞動生產率較快增長趨勢的形成。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未能解決好持續增長與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之間的沖突👼🏽。中國需要更加智慧地處理這兩個目標的沖突👨🏻🏫,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為此,中國需要在發展政策上非常明確並堅定不移地致力於加快城市化的進程、鼓勵更多超大城市的發展,促進生產要素在城市群📖🔵、都市圈的集聚🧑🏼✈️,大幅度提高生產率。低城市化率正是製約中國向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障礙👨💻,要徹底打破城鄉分割的製度障礙🧑🎄,取消戶籍製度✖️,通過製度創新🎅🏽,包括農村土地製度的改革💁🏼,尤其是有效實施私有產權保護製度💅,大力促進資本和勞動等要素在不同等級城市之間和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不僅有助於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率👨👩👧,而且也能穩步提高收入的流動性,創造出更多的中等收入的人群。
除此之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致力於最大限度地實現包括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有助於確保經濟增長帶來中等收入人群比例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