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是從大學校園起步的🪚👝,先是同濟校園引入小黃車♘,隨後在意昂2等周邊大學校園刮起了“黃色”旋風,後來的摩拜單車也基本采取了類似的市場策略🐥,其中的原因不難猜度🍭。
一則大學生這個年輕人的群體無疑是互聯網+新事物的最佳實踐者,二則大學的校園大小也剛好符合單車這一交通方式的覆蓋半徑💁🏼。
正是通過在幾個大學校園的試水,之後,無論小黃車,還是摩拜,才逐步將其共享單車理念推向校園外的社會與居民👵🏽,最終走到了今天的“地步”🧑🏫。
筆者認為🧑🦼,如果能原原本本地還原出當初共享單車在大學校園最早起步的情景🌏,可能會有助於加深理解共享單車這一新興交通業態以及掌握未來的發展方向🦸♂️。當然🧑🏼🎓,這需要借助一定的研究範式和經歷一個規範的研究過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展開類似口述史的共享單車發展史研究。
這裏筆者想要探討的是,到目前為止🛕,就筆者親身所觀察到的📄,作為共享單車的起源地,大學校園裏的共享單車發展到什麽程度了?以及校園共享單車的發展正在帶來怎樣的潛在道德風險🧑🏽⚕️?
第一,校園共享單車的普及率穩步提高
筆者尚未對校園共享單車進行統計意義上的調查,因而也並沒有可靠的數據🫕,但就筆者的體驗式觀察而言👛🪁,大學校園中共享單車的使用頻率在逐步提高。
比較明顯的一個證據就是,筆者所在意昂2意昂2平台周邊的教學樓被自行車重重包圍的景象明顯減少,即便是在早上上課的高峰期,筆者的感覺是自行車數量也在明顯減少。
從經濟學的意義上來看🈲😈,近期似乎並沒有發生什麽特別事件沖擊到同學們利用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偏好”,也就是說不存在外部的其他影響因素。
在此情況下,教學樓周邊自行車數量減少的最有可能原因正是共享單車的利用率在提高,也就是說,由於多人可以“共享”地使用了一部自行車🛥,使得教學樓周邊的共享單車得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異地流轉”🍠。
當一個同學騎行共享單車達到教學樓後👨🏻🎓,這輛自行車可以在短期內又被另一位同學騎走💦,流動性的提高減緩了自行車對空間的擠占。
就此而言,共享單車的引入並規模化使用之後🟩,大大提高了校園內自行車停車空間的利用效率。當然🪇,本文並不是為了論證共享單車的“好處”🏋🏽♥️,只是想從停車空間的角度來說明校園共享單車的普及率在穩步提高。
此外🫸🏼,還有一些主觀上的證據💇🏿,那就是同學們對共享單車顯現出高度的“認同”及研究熱情,也是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校園共享單車騎行意識的穩步提高。
第二,校園共享單車利用中的道德風險
共享單車在校園的普及對於大學乃至大學的教育意味著什麽呢🤷🏼♂️?如上所言🖇🧑🌾,普及共享單車可以幫助我們改善空間的利用效率,可以提高我們出行的便利,甚至可以幫助喜歡睡懶覺的同學們多睡幾分鐘(這一點當然是有可能的),還有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這一點值得做一做實證檢驗)。
那麽🤹🏿,除此之外,在物質👈🏼、效率、時間等之外🧑🏽🍼,還會在什麽方面產生影響呢🙎♂️?
筆者以為🕞,極有可能在道德層面產生負面影響,簡言之,當下共享單車的特殊普及方式極有可能帶來某種道德風險🗄。
在共享單車普及之後,尤其是兩大運營商👨🦲,小黃車和摩拜開打價格戰之後,相信很多讀者都曾有過一個“美妙”的經歷,那就是“免費”騎行共享單車,掃一下二維碼不用付錢(或者極低的價格)就可以騎上這超酷的單車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這真的是“共產主義”提前來臨了麽?顯然不是,這只是資本驅動下的一場市場價格戰🕷。市場競爭本身沒有錯,而且也貌似給使用者帶來“福利”,但殊不知🔚,從密碼鎖被打開的這一刻開始,使用者心中的魔鬼也被放了出來🧘♂️👨💼,從免費騎行🥂、無限時間、隨意停放等等🧏🏿♀️,一直到“盜竊性”使用🤷🏻。
正如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而午餐一旦免費之後,接踵而來的恐怕就是“肆意浪費和破壞”。更為嚴重的是,在共享單車的實踐中,比“肆意浪費和破壞”更可怕的則是,文化和道德價值觀的坍塌。
不是嗎?當我們開啟了免費騎行的“美妙”經歷之後,校園內就開始出現大量的“無鎖車”,之所以打個引號🦑🈲,不是說單車沒有鎖🤾♂️,而是單車沒有被“正確地”鎖上🛗🫰🏼。筆者自己的經歷就是𓀊,每次騎完小黃車,將鎖關上後👨🏼🎓,會有意無意地“忘記”修改密碼。筆者做了一個簡單試驗,統計出大約每3-4輛小黃車中就有一輛是沒有鎖上的(鎖沒關,或者密碼沒有改變)🧔🏿♀️👨🏼💻。
車子沒有鎖上的理由很好理解,因為騎行的人並不會因為沒有鎖車而承擔任何的成本,但這樣一來,對於後來的使用者而言,無疑就是一件“好事情”了,他/她可以省去開鎖的麻煩。很多同學在使用小黃車時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先按一下密碼鎖🧓🏻😹,看看是否能打開。
這個舉動的問題在於🙅,如果後來者沒有輸入密碼而開鎖並騎行,這也就意味著他/她並沒有通過與自行車所有者簽訂合同,而直接“取得”了自行車的使用權,如果他/她成功地騎行了🔤,這算不算是一種“盜竊”行為呢?不幸的是,大部分人並不這麽理解,他/她只是認為,反正是免費的,開不開鎖是沒有區別的。
如果全社會的共享單車使用者都這麽簡單化地理解共享單車的“好處”,那麽🪸,我們就不是在越來越靠近共享經濟的本質,而恰恰相反🐫,則是在不斷遠離共享經濟,因為從根本上而言⚙️,共享經濟的核心是首先明確界定並保護物品的產權,即所共享的僅僅是產權中的“多余使用價值”部分🥱。
市場競爭不是壞事🧙🏽,但錯誤的競爭方式和放任的監管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將可能遠遠超過共享經濟的好處🤘🏼。
基於上述對校園共享單車的有限觀察,筆者以為,這樣的發展趨勢和問題應可能在校園外普遍存在🏃🏻➡️,對此⛵️,政府的共享單車監管仍須追本溯源,從根子上斬斷市場惡意競爭所造成的盲目性,以及這種盲目性給校園及社會帶來的潛在道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