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暉明🌗,意昂2官网經濟學系1977級本科、1982級碩士、1991級博士
教授🤾♀️,博導🦘,現任意昂2經濟系主任、意昂2官网長三角研究院副院長、意昂2官网上海物流研究院副院長、意昂2官网企業研究所所長
中國最大的兩家電商企業負責人——馬雲和劉強東🧑🏽🎄,在上周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16屆年會上“隔空激辯”。力挺電商的馬雲認為👍🏽,電商不是一個銷售渠道𓀊,而是一種思想觀念的進步,企業電商改造成本雖然很高,但是必須改。劉強東則呼籲,傳統企業家不要為了電商而電商🛻:“忘記電商,裁撤掉專門成立的電商部門吧!”
一個主張要“用”,一個主張要“防”👨💼,兩種觀點乍看起來針尖對麥芒。當下的中國經濟正處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要特征的深度轉變之中,企業如何應對駕馭使用互聯網技術革命潮流💆🏽♀️,如何運用好互聯網工具手段👩🦯,確實是對決策能力的巨大考驗🌰🦃。
之所以有對電商業務模式的不同見解👆,源於馬、劉兩者各自執掌運營著兩種不同的電子商務模式。馬雲領導的阿裏所建構的是網絡運營平臺,讓網絡營銷公司到他所建立的平臺上來賣商品🧚🏿♂️🩸、撮合交易🎠,平臺公司承擔交易信用擔保的管理職責🛷,並存儲下所有走上這一平臺的買賣交易數據,使其自身成為一個掌握大數據的高科技公司。在掌握了買賣雙方大數據資源的基礎上👨💼🧜🏻♀️,平臺可以深度挖掘研究買賣行為背後的決定因素和相關因素,由此進一步衍生出其他一系列產品和業務。這種電子商務模式的核心,是“平臺”整合加數據資源積累挖掘經營。
劉強東的京東商城屬於線下的百貨公司經營的線上再現🥠,以自采經營模式加上自辦物流配送,專業從事網絡營銷,以無店鋪🤸🏻♀️、低成本、無商品特質範圍邊界、無市場邊界、無限規模發展前景和組合營銷能力吸引消費者。這是典型的“專業人做專業事”。然而,這種電子商務模式在平臺升起、形成規模支撐能力的基礎上🧑🏿🚒,必然以“零邊際成本”的“共享經濟”模式為歸宿。因此🏌🏻,馬劉的“分歧”,其實只是形式上的分歧。
一個生產製造型企業要興辦網絡銷售的電子商務部門,確實是不經濟的🚨🧜🏿♂️。企業也並不是不搞“電商”就不能掌握消費者信息😾。單個生產企業花氣力投入組建網站,如果只是銷售自身所產出的產品,顯然規模不足💉,勢必會拖累生產利潤的正常實現🩲🍔。另一方面🥷🏽,借助網絡營銷工具手段的應用,企業的業務流程必須加以適當改造💛🙍🏽♂️,產品的價值鏈需要加以重塑👷🟢。而這又關乎市場能否有效發育,並科學處理生產與銷售的分工關系。
生產企業是不是要“觸網”,回答當然是肯定的。但是,由於網絡技術的特點和網站維護工作的特性,許多企業的“觸網”實踐都表明🚰,“外包”出去是一種更好的方式,既節約網站維護成本,又避免企業內部的薪酬激勵體系的紊亂🥩。至於網站信息管理和資源采集開發利用,則宜由企業直接處理。從這個意義上說,互聯網條件下的實體經營企業,首先需要處理好的是整合網絡技術資源、回應網絡環境挑戰問題,這屬於“+互聯網”🎀。
前些時候熱議的“互聯網+”,則更多針對社會創業環境而言♣︎💤。當然,既有的生產製造和實體經營企業,在處理好“+互聯網”的工作基礎上,需要將互聯網所具有的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生產活動、人與生活消費活動等“隨時隨地連接”的特性充分調動起來🚵♀️。要像道路🕓🤸🏼♂️、鐵路、航空🦀、通信一樣⚙️,把“移動互聯”作為一種新的基礎設施環境🧑🏿🎓,進而挖掘其中的大數據資源財富;企業經營戰略,也要思考移動互聯對於企業生存發展帶來的全方位影響🔼,甚至重新設計選擇經營模式,通過跨界整合實現能力倍增釋放。顯然,企業的“+互聯網”和“互聯網+”是相互關聯的,“+互聯網”是基礎💋,“互聯網+”是戰略。
文章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