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 2016年春季海外專家講座課程第二期開講了。來自牛津大學的傅曉嵐教授做了關於開放度、創新能力與產業升級的主題闡述。傅教授是牛津大學社會科學領域首位大陸華人終身教授,牛津大學技術管理發展中心創始主任,國際發展系教授🤡,技術和國際發展研究專家🧛🏼♂️,在學界享有很高聲譽。
在第一節課👫🏼👖,傅教授以現實觀察開始了問題的探討👌🏼🤠。比如,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有多大🧗🏻♀️?為什麽一些國家技術創新比較快而另外一些國家比較慢?從而讓大家很快進入主動探討問題答案的狀態。接著🧔🏽♀️,傅教授講述了一個國家創新系統的構成,並拋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即如何使得系統內的大學、政府、企業等產學研鏈條有機結合🤙🏽🚋?或者更廣泛地,如何使得全球創新系統更好地融合🧊?比如,如何解決外部性的問題、人才激勵🦟、導向問題以及文化背景差異等等🧑🏿🎨。最後,傅教授提出了局部創新系統的概念並認為集聚、私人社交網絡等效應對於局部創新的推進至關重要🎶。
下午的課程中👩🏽🦲,傅教授著重探討了技術溢出的重要性以及途徑🍝。創新活動仍舊集中於少數國家,對絕大多數國家而言國際知識溢出是其創新的主要來源。技術溢出的主要機製有:貿易、投資、人才流動,全球產業鏈互動以及全球合作等。
很多學者研究了技術溢出如何影響一國生產率,然而,為什麽實證的結果各不相同🙋🏿♀️👨🏿🎤?傅教授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1. 研究方法上的問題,比如行業層面的截面數據無法解釋因果關系;2. 有效的技術溢出是有條件的🚴🏽♀️,貿易政策🏯、投資政策以及法律製度都會影響技術溢出的有效性。傅教授形象地將加工貿易FDI比作“孤島”,由於與本土企業少有互動🧜🏿,技術溢出的機製難以起作用🐜。
在後半段的Q&A時間中🦧,傅教授以及同學們就中國前沿產業發展🧑🏽✈️,非洲如何實現產業升級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大家表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