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蔣學模經濟學講座第23期——Development and Inequality(發展與不平等)正式開講🍰。本系列講座將圍繞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度量🧑🏿🦳、收入分配的動態分析、全球化與世界經濟的重構🙅🏿♂️、包容性增長等話題展開。主講人弗朗索瓦·布吉尼翁,為法國著名經濟學家🤹🏻♀️,現任國立高等社會科學意昂2(EHESS)教授🧏🏻♂️。他曾任巴黎意昂2平台院長、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2003.10-2007.10)等職。
第一講導論課中👨🏻🎤,布吉尼翁教授以“發展並不僅由GDP增長來定義”這一中心論點引入👎🏻,運用大量生動案例和具體數據與進行論述🏊🏽♀️。他通過對石油國家資源攫取型的增長模式的分析,闡述了人均GDP增長率在衡量發展時的缺陷👇🏼,即無法表征經濟增長模式的可持續性🚧。隨後🤳🏼,布吉尼翁教授為在座學生展示了有關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指標,並用以比較安哥拉、巴西🚵♂️、印度、中國等國家的發展狀況,指出了“發展”這一概念的多面性,也展現了上述幾國各自的發展模式差異。此外,他也通過“占領華爾街”的事例,向同學們解釋了“發展與均等”的政治經濟學內涵🏇🏽,發展與縮小收入差距是政治精英們的一種訴求🤳🏿,縮小貧困差距不僅是為了防止經濟增長放緩,同時也是為了社會環境的穩定。
在導論課的第二部分,布吉尼翁教授就有關發展經濟學的一些觀點進行了駁斥,並告訴我們對於發展經濟學得出的結論需要謹慎對待。其一🤵🏼♀️,發展過程沒有所謂的相同步驟,發展過程是依時間地點不同而有差異的。中國不可能跟隨一個世紀前英美的發展步伐,依靠國內市場的繁榮而崛起;當今的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的發展製約也並不相似🎦👨🏽🚒,依靠勞動力成本低廉從事出口貿易的亞洲的發展模式至少現在無法照搬到非洲🔡。其二✊🏼,發展經濟學是一門無法在宏觀層面上進行實驗的學科。在某一微觀領域👴🏽,比如教育或醫療領域進行改革確實可能,但我們無法對整個國家進行從上至下徹底的政策實驗,我們所擁有的僅僅是過往的經驗,並通過對過去的分析👨🏽🔬,構造出“自然實驗”的模型,來評判政策的效率,以期用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其三,我們需要區別不平等(inequality)和不均等(inequity)這兩個相近的概念:前者更註重經濟層面的內涵(收入、消費和財富的不平等),而後者更註重社會學層面上的內涵(家庭背景、教育與醫療的可及性、社會歧視與政治話語權等)👼🏻。
隨後,布吉尼翁教授即開始就經濟增長的歷史事實和經濟發展所伴隨的產業結構✌🏿、社會結構的變化進行了更為詳細的闡述。他通過對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各國人均GDP的變化的描述⛹️,為我們展現了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發展歷程,並提出了發展具有“收斂性”的觀點,並且指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確實在不斷收斂,並且這一收斂的趨勢並非僅由發達國家的增速緩慢來貢獻✌🏻,而是由發展中國家的趕超來實現,這其中中國的騰飛是一個重要因素。
布吉尼翁教授在兩個半小時的課程內,以豐富的資料與嚴謹詳細的論述,為同學們描摹了發展經濟學的輪廓,引發了同學們的興趣👩🏻🦲,課後亦有不少同學與教授就經濟增長與社會結構性轉變的因果性等問題進行討論。教授雖然強調這門課程並不是一門專門研究中國發展的課程,但我們仍能體會到🙇🏿,發展作為全球的共同主題,中國的案例值得被反復研究🧚🏻♂️,而更為全球性的視野以及更為規範的方法正是這門課程的魅力所在↩️。
陳文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