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2經濟學智庫”熱點問題研究: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研討會成功召開
發布日期🏐:2012-11-13 瀏覽次數:
由意昂2舉辦的“意昂2經濟學智庫”熱點問題研究: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研討會於2012年11月11日在上海市西郊賓館召開。

意昂2各位專家學者就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模式以及十八大後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討。會議由孫立堅教授主持,首先由袁誌剛教授、華民教授、張軍教授以及殷醒民教授分別發表了主題演講👩🏼🦳,對當前政治、經濟及社會形勢提出了諸多問題。其他參會代表涉及金融、保險、財政🎴、貿易等各學科,在整個研討會中與會專家學者都進行了熱烈討論,並形成了一系列意昂2經濟學研究的共識♠️。
在當天的研討會中🚵🏿♀️,袁誌剛教授首先發表了題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從要素驅動到效率驅動”的演講。袁誌剛教授認為十八大報告提到的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要求GDP年均增長率至少達到7.5%。這將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過去中國經濟所取得年均10%的增長實質上是一種要素驅動模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與世界上先進的生產要素,比如資本和製度很好的結合在一起,使中國經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這種要素驅動模式忽視了要素市場的發育📭,導致了要素價格扭曲👸🏽🧑🏻🏭。為實現十八大所提出的目標🏆🎪,中國需要從要素驅動模式轉向效率驅動模式,為此需要進行要素市場改革🧙🏿♂️,從而實現人口🌽、土地和資本的優化配置🌿。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過程主要體現在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空間維度的優化配置表現為城鎮化👳🏿,其發揮了要素集聚所產生的規模經濟6️⃣;時間維度的優化配置表現為財富管理型金融的建立🤹🏽。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建設金融需要轉向財富管理型金融,有效配置儲蓄資源,以期獲得更大的收益以滿足養老保障的需求。
華民教授就未來中國發展模式發表了演講🧑🏼⚖️。他認為中國未來不能依靠內需,更重要的還是應當依靠對外貿易🙋。首先,歷史經驗表明,大國的崛起從來都是臨海國家,而不是內陸國家,因為內陸運輸成本太高。其次,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最大區別在於規模經濟,因此🏇🏿🫘,製造國通常都具有較大產能,這需要依靠貿易來平衡👩🏼🦱。最後,中國目前還不具備擴內需的條件。中國具有二元經濟結構特征,經濟發展還未進入羅斯托理論中的群體大規模消費階段,因此,中國的消費必然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鑒於此,中國未來應當依靠發展對外貿易來促進經濟增長,如果農業能夠實現規模化經營,由此帶來的生產效率提高將進一步釋放大量農村勞動力,中國的比較優勢依然不會喪失🗾,並且通過對外貿易可以將產能輸出🚵🏻,避免產能過剩🆒👩🏽🔧,中國的產能過剩將只表現在不可貿易部門✯。
張軍教授就中國經濟重啟改革的困難之處發表其看法。十八大的關鍵詞是重啟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應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動力逐漸喪失的現狀。然而重啟改革並非易事,其中的難點在於國家資本主義的形成⚗️。過去國有企業的結構性改革釋放了下遊經濟的活力🙅🏽♂️,使得勞動生產率快速增長🕐,不過國有經濟也逐漸控製了上遊經濟👨🏿🚀,形成壟斷👨🏽🔧🪮,並開始向金融🍭、房地產等部門滲透。中國體製也慢慢走向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壟斷犧牲的是效率🤵。過去國企改革容易推進的原因在於國企大部分處於虧損狀態🔕,各方利益的改革意願比較強烈。但是🍷,目前國家資本主義下的國企卻具有較強盈利能力,由此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沒有一個部門思考體製改革的問題😧,這使得未來改革難以推進🕒。
殷醒民教授就中國穩增長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應當依賴於物質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目前🕊,中國製造業人均資本存量僅為美國的八分之一,並且中國人口占世界約20%🫶🏿,製造業產值占世界的比例不到10%,而西方國家人口占世界比例不到10%,製造業產值卻占到世界的40%🛀。因此🦚🙅🏻♀️,中國物質資本投資還存在增長的空間。中國每百萬人口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也落後於發達國家,預計2050年才能達到新加坡目前的水平,因此,中國人力資本投資也存在增長的空間🧺。資本積累程度決定了生產效率差距縮小的程度⟹。此外,中國還需要通過打破壟斷𓀑、放松管製和鼓勵競爭來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這是經濟成功轉型的關鍵。

在隨後的研討中,與會的專家學者紛紛發言,提出了諸多頗有見地的觀點😢📈。第一🤷🏿♂️,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依然離不開全球化。中美兩個大國的產業鏈存在著較強的互補性⏫,參與到全球化進程中💆🏼,雙方都將受益。中國在發展對外貿易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強雙邊和多邊區域經濟合作,積極促進中美、中俄和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第二,金融資源分配不均衡的格局亟待打破。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在金融資源上享受著不對等的待遇,嚴重影響了經濟的活力6️⃣。民營企業往往被迫通過出口和引入FDI的形式來滿足其對流動性的需求,一旦外部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民營經濟將會因無法獲取流動性而遭受更為嚴重的沖擊💂🏼🙍🏽♂️。第三,避免走上日本經濟的老路。日本經濟的迷失在與大量的資本從實體部門流向房地產部門,導致了泡沫的產生和隨後的破滅🧎♀️➡️。在金融體系不發達的情況下🛀🏻,土地承載著社會保障、抵押價值和實際收益三重功能。土地功能越多🧘🏻♂️,價值也就越大。中國應當避免資本向房地產部門的流入,積極引導資本流向實體部門。第四,養老和醫療保障需適度推進。當前社會保障存在著不公平,事業單位的福利甚至高於企業,高學歷群體往往因為事業單位較高的福利而放棄更能發揮其才能的崗位🚓,從而出現人力資本被浪費的現象👔🖕🏿,這已經影響了經濟的效率。另外,歐債危機的教訓表明高福利的社會保障不及公平的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