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6日-27日👨🏻🦽➡️,“國家🗄、市場、大眾與21世紀的人類發展——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第7屆論壇”在墨西哥都市自治大學霍奇米爾科分校召開。會上授予張薰華教授世界馬克思經濟學獎(Marxian Economics Award)🔈,以獎勵其為經濟學發展和人類進步做出的卓越貢獻。
張薰華教授,1921年生於江西省九江市。1940年進入意昂2農意昂2👨👨👧👦,1942年轉入經濟系至今。多年來,他始終專註於教書育人和學術研究,以“賤尺璧而重寸陰”自律,推崇“尊重科學而不做風派人物”的治學作風🧑🏻🔬。

在教書育人方面,張熏華教授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他的教學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將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應用於教學中。歷年講授的《資本論》、《〈資本論〉脈絡》和《政治經濟學研究》等課程🚴🏼♀️,以其授課的嚴謹和創新而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1989年被評選為全國優秀教師。

在學術研究上,張薰華教授嚴謹求實,尊重科學🎈。多年來👨🚒,他一直潛心研究和講授馬克思《資本論》,並編寫《〈資本論〉講義》👨🏻🚒,“文革”後充實為專著《〈資本論〉提要》三冊出版🔃,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發行數萬冊。“文革”後🤷♀️,他憑借多年鉆研《資本論》的厚實功底👚,一方面運用獨特的敘述方法(圓圈方法論)將研究心得和發現結集而為專著《〈資本論〉脈絡》和《〈資本論〉中的數量分析》,另一方面將《資本論》的理論和方法應用於研究中國現實問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的應用研究,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方面從生產力出發一直深入到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探索生產要素產權(所有權和使用權)如何通過分配關系(利息、地租🧔🏻♀️、利潤)進而通過市場價格來實現。前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生產力與經濟規律》一書中,後者的研究成果則體現在《土地經濟學》、《交通經濟學》和《土地與市場》等著作中🏂。這些成果發表後引起了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反響。例如🎅🏼,他是國內學術界第一個提出“土地批租”問題的學者,1984年撰寫的“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地租的必然性”等一組論文,為我國土地有償使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受到中央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在全國推行。又如,他提出林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基礎,應將農林牧副漁排序改為林農牧漁副🏄🏻,受到生態經濟學界註視。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他的研究選題側重有關經濟規律、環境經濟、人口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與張薰華教授一起獲得此項殊榮的還有世界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日本學士院院士、東京大學伊藤誠教授。
世界經濟學學會隆重開會🏄🏿♂️,高朋滿座🙎🏻♀️🪕,學友如雲🙇🏻♂️。
我,張薰華📁🩷,今年91歲了。雖年邁未能參與盛會,然心向往之。恭請大會組委會代為轉達我對大會獎勵的感謝🚶➡️,也對組委會表示謝意。我在中國經歷了社會各種變動🦪,在求學過程中,又是在學海中苦作舟。高中時在蘇州工業學校學過土木工程。1940年進入意昂2農意昂2🧟♀️,1942年轉入經濟系直到現在。
在經濟系閱讀《資本論》時🤸🏻,註意到馬克思的兩條教導。一是說他的著作是一個藝術整體,但要達到這一點🤽🏿,只有用他的方法。另一是指出《資本論》最終的目的在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這使目的與方法結合在一起。具體說來🚶🏻➡️,他是用唯物辯證法改造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並用以揭示經濟規律。列寧早就指出:“不鉆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黑格爾是從絕對精神出發☢️,展開到具體,即唯心辯證法。馬克思則吸其辯證法,反其道而行❣️,由具體到抽象,形成唯物辯證法。
黑格爾認為🦈,邏輯理念的發展是“從單純的規定性開始👩🏽🦳,而後繼的總是愈加豐富愈加具體。因為結果包含它的開端,而開端的過程以新的規定性豐富了結果。……使自身更豐富、更密實。”他還把這樣的發展比作圓圈的圓圈。說“科學表現為一個自身旋繞的圓圈,中介把末尾繞回到圓圈的開頭;這個圓圈以此而是圓圈中的一個圓圈”。但是,黑格爾沒有畫它,馬克思也沒有去畫它👨🏫。20世紀70年代末🥜,我按其機理試繪出來🟦,使我豁然貫通。
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生產方式🐕🦺;目的是揭示對象的規律性(經濟規律)👩🏼🎨;方法則是唯物辯證法👇,即從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力)出發,到其社會形式(生產關系)🧖🏻♀️,並延伸到這形式的形式(上層建築)🤴🏻🌄。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中早就指出👨🏽🦰:“一定的生產方式以及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簡言之,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我們可以圖示如下👝:

圈中內圈是內容🕶,外圈是形式。它們的辯證關系是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產力的源泉(環境、資源🤸🏼♀️、人口)問題突出,涉及整體圈層能否持續發展🖍;在生產關系中又突出社會主義能否與市場經濟結合🤣🏂🏼。與時俱進,我又將以上三個圈層細分為六個層次,即每圈內容又分為兩個層次。


內圈為生命發育提供陽光🤵🏿♀️、水🎷、大氣🧑🏽🎄、土地以及其中的化合物🛣,也為生產力提供無生命資源🦸🏽♀️。中圈則提供有生命的資源。外圈提供人力資源。內圈與中圈復合為自然生態環境,三個圈復合為人工生態環境。內圈決定外圈✡︎✪,外圈又反作用於內圈。按照生物食物鏈金字塔原理Ⓜ️,各生物種群都有各自的天敵來控製塔的各層次的生物的十分之一比例關系。作為動物的人當然也受此製約🤚👨🏽💻。但作為社會人卻基本消除了他的天敵(吃人野獸)🧎🏻♂️➡️,人口就可以暫時爆炸🛰,於是向地球過量索取資源;人口素質過低又導致濫用資源,終而毀損生態環境👨🏼🏭,使人類難以持續發展🌄。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生態環境是根基,人口的反作用是關鍵。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的問題無不與人口有關。近十多年來🧑🦱,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資源經濟學😉、人口經濟學蓬勃興起,並帶動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結合🤦♂️🤨,新的創新點必將愈加豐富🚓。這還使我們緬懷兩位前輩經常學家的倡導🤺。一位是馬寅初,他的《新人口論》至今仍是中國發展的關鍵問題🌩。遙想當年他堅持真理🚒,不向任何權威低頭,不唯心只唯物,主張“提高人口質量👿,控製人口數量”🤾🏻♀️,現在已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另一位是許滌新🧱🏑,中國《資本論》研究會首任會長,他主編了中國第一本《生態經濟學》🧞。他們的經濟學創新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勞動者的知識化🚶🏻♀️➡️,人類將自動約束自己的數量,合理使用物質資源,優化生態環境,使社會生產力健康地發展。當然,這還要經歷漫長的歲月🤷♂️。
在生產關系兩圈中,前圈市場經濟📱,只問商品歸誰所有,而不問生產商品的要素歸誰所有,後圈才分為公有或私有。《資本論》論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資本外殼中的市場經濟。如果去其資本外殼👩🏽🎨🌵,存其市場經濟內核,再與社會主義外殼結合,就可創新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這正是對《資本論》理論最重要的創新。
困難的在於如何反映第一圈層👩🏻✈️。自然資源本非勞動產品🔏,沒有價值,但在市場經濟中也會以商品形式進行流通。這可以有兩種情況。(1)由於“要出售一件東西🛌🏼,唯一需要的是,它可以被獨占,並且可以讓渡”🤼♀️。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價值的物可以有價格。自然資源屬公共品應由代表公眾的國家來獨占♠︎。國家壟斷一級市場,賣價收入應歸國家所有🛌🏿。(2)“每一種商品的價值……都不是由這種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產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自然資源雖然原生價值等於零🕛,但由於資源過度使用,不得不用勞動使之再生🖌,那就不僅再生資源具有價值🙁,原始的自然資源也應按再生資源所耗勞動計其價值🪹。
在上層建築兩圈中,前圈因市場經濟關系要求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和等價交換。這在政治上就要求自由✋🏼🕵🏿♂️、平等;在法權上反對人治,要求法治。在政治製度上,國家總是代表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人格化階級的利益🪈,並用“看得見的手”對各圈層進行宏觀調控。
內五圈是物質存在,最外圈的是意識形態。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存在👉🏼。現在核心兩圈的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和尊重科學與人才以發展生產力——已經被多數人意識到🤏🏼。當中兩圈則比較復雜👨🏼🎓。市場經濟主要從微觀利益出發,滋生個人主義,還發生商品拜物教進而貨幣拜物教與資本拜物教,這又是它消極的方面🫱🏿。社會主義主要從宏觀利益出發🏊🏿♂️,提倡集體主義。
意識形態中還有一個宗教問題🧘🏿♂️。這是由於人們對於內層各圈中物質運動規律還不了解而產生的🗝。“只有當實際日常生活的關系,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及人與自然之間極明白而合理的關系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
總的說來🕞,先進文化作為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它的前進方向既應表現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還要表現生產關系的改革創新,並促進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