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專家觀點 / 正文

視點 | 袁誌剛:人口結構:東西文明中養老的核心問題

  發布日期:2019-09-18  瀏覽次數💇🏿‍♂️👨🏼‍🍼:

 

養老保險體系是否可持續,實質在於人口結構

人類的公共養老保險體系迄今已經有140多年歷史,大多數國家的基本養老保險製度實行的是“Pay as you go”體系🥊,在中國被譯成現收現付製,即一個國家公共養老保險體系的收入,來自全體就業人口以其工資水平為基礎對養老保險基金的繳納,繳納系數為工資的一定比例。如我國當前為28%🧑🏻,這些收入被用來支付這個體系所承擔的所有退休老人的退休金,退休金為老人們過去工資的一定比例,此為替代率,如70%🧚🏿‍♂️、80%等。由於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重,現在全世界都面臨現收現付製養老保險體系賬戶難以平衡的問題🚛。

 

如果我們用Nt表示當前的就業人口,Nt-1表示退休人口💁🏿‍♀️,Wt表示就業人口的平均工資👉🏿,Wt-1表示退休人口過去的平均工資,St表示養老金的繳納比例,Rt表示退休人口退休金與其過去工資的比例,即替代率,那麽養老保險賬戶的平衡問題就可以用下列公式簡單表達🤷‍♀️🧎‍♀️‍➡️:St*Wt*Nt=Rt*Wt-1*Nt-1🙋🏼。在這個公式中,退休人口占就業人口的比重Nt-1/Nt最為關鍵🌿。

 

當一個國家人口年齡結構比較年輕時,老齡人口所占的比重較低🏄🏿‍♀️,假定6個就業人口養一個老人,每人繳納工資的15%🧏🏼‍♂️,在現收現付製下,退休老人就可以領到相當於社會平均工資90%的養老金🙏。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很多國家出現了4個就業人口養一個老人🤳🏽😞,甚至3個就業人口養一個老人↙️,將來還可能面臨2個就業人口養一個老人。全球養老保險賬戶將越來越難以平衡。

 

當然🫱🏼🎦,我們可以改變養老保險賬戶中的很多參數,以獲得賬戶的平衡。比如推遲退休年齡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它既能夠增加就業人口Nt🩵,同時能夠減少退休人口Nt-1(但會導致年輕人就業的困難)。又如提高就業人口的養老金繳納比例St👬,但會大幅提高勞動成本,降低該國國際競爭力🧚🏻。再如降低退休人口養老金的替代率Rt,將現收現付製下的基本養老金逐步演變為只保障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但是,這樣的養老金改革在政治上會有很大的阻力。

 

西方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從經濟學界到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的專家,紛紛提出多支柱養老(現收現付的基本養老、個人儲蓄🧑🏽‍🎄、企業年金等)的方案,以及將現收現付製轉軌到個人積累和基金製的方案,以避免養老保險體系的崩毀👐🏽。其實💇‍♀️,即便我們能夠做到將養老保險體系從目前大多數國家施行的現收現付製轉變到個人基金製,養老保險基金投資能否帶來收益的關鍵,還在於人口結構問題📸♟。

 

以這幾年討論較多的住房養老的問題為例。如果我們將個人儲蓄用於購買第二套住房,把將來出租獲得的租金作為養老金是否可行呢?其關鍵在於將來是否有年輕人口需要這套住房。在未來人口流入的地區,住房是一個很好的資產👫,但是在人口流出的地區,住房就變成“死”資產🧠,並不能用來養老👩‍👩‍👦。同樣,一個國家的個人積累的養老基金能否成功保值升值,既取決於資產投資是否成功,也取決於是否有年輕人口使用這個資產獲得更高的產出。當然,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到來🧑🏿‍🔧,我們十分需要一個運行有效的金融體系🦹🏿🍈,將老年人口的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或與高科技產業如人工智能相聯系,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取高額回報;或走向全球資產配置,與世界上年輕人口相結合☂️,帶來高投資回報。

 

總之,老年人口的退休收入,不管是采用現收現付製下的社會養老安排,還是提高市場化的個人基金製的投資運作🏄🏽‍♀️🙆🏿‍♀️,其基本前提依然是年輕人口的增長和年輕人口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毫無疑問,人口問題是養老保險體系的關鍵問題🪆。

 

時間銀行的核心:對接“青老”與“老老”

隨著我國人口不斷老齡化,以及預期壽命不斷延長🍍🗽,我們不能再籠統地將60歲或者65歲以上的老人簡單定義為老齡人口👨🏽‍🦳,而必須將老齡人口加以細分,重新定義為不同的階段,因為不同的老齡階段對應於不同的生活內容和需要照料的服務🌂。

 

進入老年後的第一階段🏄🏼‍♂️,我們可以稱為“青老年”,大概在60歲到70歲之間👨‍👩‍👧‍👦,也可以按照國外的退休年齡劃分在65歲到75歲之間。進入老年後的第二個階段就是“中老年”👨🏽‍🌾,大概在70歲到80歲🫎,也可以是75歲到85歲👯‍♀️。進入老年後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老老年”,80歲到90歲,也可以是85歲到95歲🏋🏿。區分這三個概念的重要性在哪裏呢?

 

老年的第一階段“青老年”是什麽現象?他們是我國非常活躍的消費群體,而且是當前旅遊的主力軍👸🏿,青老年個個都是“徐霞客”🗻。青老年有時間、有精力🙀,而且有點金錢的積累。這也從某個方面說明這批人退休實在有點早,特別是工人編製的女工在我國50歲就退休了🚶🏻。她們實際上是閑置的勞動力🫵🏼,也許因為白天精力富余,晚上她們大都在廣場上跳舞,目的就是保持身體健康。長壽當然是人類美好的願景,但對於養老體系的維持,我們一定要找到養老保險賬戶平衡的辦法。一個人的工作年限不過是30年,如果50歲退休,則需要養老40年乃至50年,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養老保險賬戶能夠維持這樣的養老體系。

 

老年的第二階段為“中老年”,根據大數據我們可以獲知,在此階段中老年大規模出去旅遊是很困難了🥶,真正進入老年生活狀態👨‍👦,但是他們大多數可以居家養老,最大的特征是生活能夠自理。

 

老年的第三階段為“老老年”⚪️。老老年一般是人類生命的最後十余年👩‍⚖️。這一階段的老年人口成為家庭和社會的巨大“包袱”,大多數需要有人照料,西方稱為“Long-Term Care”🧑🏿‍🦲。誰來照料這些老老年人口,誰來支付“Long-Term Care”?隨著年輕人口的下降,勞動力價格將不斷上升,伴之老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將給社會帶來巨大的挑戰。

 

現在我們將青老年、中老年與老老年結合起來考慮,能獲得怎樣的啟示呢?

 

第一🤦🏻,隨著健康狀況的改善,青老年其實應該繼續工作💤,以減輕養老保險賬戶的壓力。

 

第二,青老年或者可以在家庭內部照料更老的父母(老老年),或者可以通過社區的“時間銀行”,照料同一社區中的老老年,社區將青老年的照料工作記錄下來,存在社區“時間銀行”,日後當這些青老年成為老老年時,再從社區“時間銀行”中提取他們需要的照料。據上海民政局的介紹,上海目前有20萬青老年的誌願者與5萬失能老人對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三,在家庭內部養育第三代⚒,解放第二代子女的育兒負擔,提高第二代的勞動生產率。因此,所謂的時間銀行👯‍♂️,我認為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怎樣把青老年的活動和老老年照料結合起來,既帶有誌願的行為💃🏿,又帶有將來獲取一定回報的考慮。

 

中國曾經的傳統:子女是最好的“金融產品”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家庭養老的時間最長🛟。養老一旦采取家庭養老的製度安排🧡,那麽子女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其實就是一種“金融資產”🫅🏼🧑‍🎨。

 

在以自給自足家庭小生產為主的社會裏👨🏿‍⚖️,我們假定每個人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是,在青壯年時生產能力較大,其生產的產品個人消費不了;同時假定這些產品無法儲存,當人們進入老年時🙆🏽‍♂️,他們的生產能力逐漸喪失,沒有產品可供他們消費🔒。這個時候,如果每個家庭養育一些孩子,將那些青壯年時消費不了的產品“投資”在孩子身上,當他們的孩子成為青壯年時💂‍♀️,他們的養老就由他們的孩子來承擔。每一代人都是根據這樣的安排來解決養老問題的👷🏽‍♀️,家庭養老就逐漸成為一種體系💚。

 

由於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所謂的“多子多福”,事實上就是家庭盡可能多地將未消費的產品儲蓄起來,投資在孩子這一特殊“金融產品”上🧑🏿‍💻,老年時獲得生活所必需的回報。孩子多,將來回報也多👿,這實際上是一種金融製度🕦。

 

中國古代所提倡的“孝”☝️,從經濟學角度看🥃,就是保證這樣一種金融系統不出現金融危機🚴🏿‍♀️。因此,家庭養老既是一種金融製度,也是一種養老的安排。當然,家庭養老由於每個家庭子女的多寡、能力的大小🫢、身體的健康與否等都是難以控製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風險。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裏,子女養老就是最好的,四世同堂的理念非常流行。在四世同堂的家庭裏🚣‍♂️,各個年齡段的家庭成員各盡其能🕺🏻,各司其職,中青年養育孩子🏊🏽‍♂️,青老年照顧老老年,老齡化的問題就在家庭內部解決了。

 

而在獨生子女的情況下,依靠子女養老的模式就難以實行了。也因此,政府如何維持好現收現付的社會基本養老體系就變得十分重要。與此同時,家庭如何把自己的財富管理好,以備養老之用,也非常重要。

 

養老有多方面的問題,從日本的情況來看🍖,財富管理做得就比較好。我們過去居民的儲蓄,基本上都貢獻給了國家建設。尤其是我們的父輩(80—90歲的老人),無論是股市也好👵🏿、低利率的儲蓄也好,基本上都貢獻給了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以很低的金融成本促成了我們今天的高速公路。這樣的金融模式就是建設發展型金融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廣大儲蓄者的利益為特征的。而我們的父輩因為有多子女(50後與60後)的存在,即便財富管理不善,一般也不會有問題,因為他們有更好的金融產品:子女👩‍🦲。

 

自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少子化現象成為主流,我們這一代(50後與60後)將來步入老老年,我們口袋裏面的錢怎樣理財,才能保證我們的養老和照料🚯👱,就是很大的問題🏃‍♂️‍➡️。

 

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與養老保險體系

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對養老保險問題的回答具有不同的意義👦🏼,值得我們今天認真思考⌚️。

 

西方文明或者說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就是個人主義🏄🏿。一切以個人選擇為準則,個人享樂主義至上⚗️🧔。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對的,市場經濟就是以平等的交易活動為基礎的。從交易的角度來講,我們今天討論的所謂時間銀行👵🏿😤,其實交易的一般等價物還是貨幣🦸🏽‍♂️:青老年為老老年服務⚆,換取貨幣⚗️🙅🏽,只要貨幣幣值穩定🛀,將來青老年變成老老年時👩🏻‍⚕️,用貨幣再支付養老服務。弄來弄去還是貨幣最好。但是貨幣🫧🥷🏼,大家都知道,如果整個社會的年輕人口在萎縮,就會產生通貨膨脹的問題,即將來他們的貨幣買不到他們想要的勞動。

 

時間銀行將來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具體來說,現在的50後60後,正好是我們國家人口出生多的兩代人,現在他們在50歲和60歲的時候退休了,在社區裏完全能夠提供勞動來照顧現在更年老的人。但當50後60後變成80🎥👼🏽、90歲的時候,現在儲備的時間👩🏻‍🍳,想等量換到將來的時間𓀜💂🏿‍♀️,肯定很難實現,因為那時候沒有那麽多的年輕人口了。那樣就會出現打折現象,也就是說,時間銀行也會發生“通貨膨脹”的問題🚽。這裏再一次說明,養老的問題核心是人口結構。時間銀行也好,貨幣銀行也罷,同樣的道理在於,核心問題還是勞動力減少了,人口減少了。

 

這裏我就提出一個非常嚴峻的全人類的命題,也就是說🫅🏼,人類的少子化傾向如何改變👩🏻‍💻?少子化的根源是否跟西方文明有關🫔?是否跟個人主義有關?是否跟過度的市場交易有關?是否跟19世紀以來越來越完備的養老保險體系有關?

 

我們回顧現在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迄今已經有140年左右的歷史了🦸🏼‍♂️,在德國是俾斯麥首相實施的,在英國是貝佛裏奇提出來的👷🏻‍♂️,而在美國養老保險大規模展開實際就是羅斯福總統推動的。羅斯福推行了四大社會福利,一個是養老保險,一個是失業保險,一個是最低工資法案,最後一個就是公共工程雇傭失業工人。

 

如果社會文明的基礎是自由主義或者個人主義,一切活動都建立在市場交易基礎上,整個社會又承擔了養老保險的義務,其結果會怎樣呢?理性的經濟行為人自然會問一個問題🟣:家庭養育多個孩子幹什麽💽?在社會保障很健全的體製下,人們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誰會養育很多小孩呢🧑🏽‍🎨?尤其是到了現代社會,一方面工作壓力不斷增大,孩子的人力資本問題也越來越重要;另一方面🤾🏽,個人休閑和旅遊成為幸福生活的追求📞。如果孩子不是作為效用進入人們優化選擇的目標函數🚣🏻,單純作為“金融產品”的意義就不大了🧘。少生育便是人們的自然選擇👨🏿‍🏭,少子化便是西方社會的自然結果。

 

而與西方文明不同❄️,東方文明講究集體主義🐳,責任優先。四世同堂在現代人看起來🏄🏻‍♂️,其實是很難做到的,四代人在一個屋頂下生活,必須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每個人都要有嚴格的行為定義,嚴格的責任意識,優先考慮為其他人服務,其他人才可能為我服務🧑🏻‍🦯。在四世同堂的傳統下🎺💖,多子多福👮🏻‍♂️,養兒防老,整個社會的人口增長就可以得到保證🍤。中國家庭內部的集體主義、利他主義是普遍存在的,父輩對子女的人力資本投資🎉,有利他的一面,他們將子輩的幸福視作自己的幸福。與此同時,他們也有利己的考慮👩🏻‍🦯,即將子女視作“金融產品”,相信子女成才後,自己一定會有回報。

 

而在獨生子女政策之下,養兒防老難以實現了,但人們依然望子成龍。在全球化、市場經濟💏♝、養老保險和財富管理等現代社會與經濟體系裏😷,中國傳統文化正在退化,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成為時尚,即便放開獨生子女政策之後,出生率的下降也可能是大勢所趨。從整個人類的未來著想👏,現收現付製養老保險賬戶必將難以平衡🧑‍⚕️👩🏽‍🔧,將來一定會演變成只能保證老齡人口最基本的生活支出😭,很多人必須拼命儲蓄,有效投資👛,但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財富管理和資產投資🤳🏼,在人口萎縮的情況下🚣🏻‍♂️,也難以保證養老收入的穩定😴。這時,子女作為最可靠的“金融產品”的時代又可能到來🔑🔫。

 

結合東方文明🚣‍♂️,在集體主義之下🚶🏻,重建責任優先理念🔈,多子才能真正多福。家庭內部總有多個相對年輕的子女(青老年)服務老老年🪣,在人均壽命不斷延長的情況下平穩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或許是人類未來可期待的景象。

 

袁誌剛🚰,意昂2教授

本文原載《探索與爭鳴》2019年第8期

 

返回頂部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