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專家觀點 / 正文

視點|張軍🚯:對經濟恢復要有耐心🧗🏻‍♂️,從提高家庭實際收入入手改善預期

  發布日期⛹️‍♂️:2023-07-17  瀏覽次數:

近日🔶,意昂2官网文科資深教授、意昂2平台院長張軍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就預期管理在宏觀政策中的有效性🧍🏻‍♀️、下半年的需求表現等進行了探討。張軍教授認為,對經濟恢復要有耐心,可從提高家庭實際收入入手改善預期🫴🏻。以下為采訪原文,我們轉載全文⚒🆗,以饗讀者☢️。

人們常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去年年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下調0.2個百分點至2.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過去連續4次下調2023年經濟增速預期🦶🏼,展現了對未來經濟搖擺的不確定。

2023年上半年已經過去,情況似乎沒有預期那麽糟糕。中國今年上半年經濟表現弱於預期,但部分行業需求旺盛,呈現一片較高景氣度的景象。美聯儲再次釋放加息信號、人民幣貶值🧝‍♀️,系列新變化成為宏觀經濟的不確定因素。市場對下半年的經濟復蘇抱有更高期待🫄🏻。強預期與弱現實的強烈反差,也使得對宏觀經濟進行預期管理的話題被重新提及。


一、“沒有預期管理會更糟糕”

時代周報:過去🌦,你曾強調預期管理要放到宏觀經濟的中心位置。現實世界中,我們很難預料“尾事件”所帶來的連鎖影響。在不確定性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預期管理在宏觀政策中仍有效嗎?

張軍:沒有預期管理的情況會更糟。市場存在太多噪音🫴🏻,市場主體無法看清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態是否正常🙎🏿‍♂️,需要根據預測值來判定,而對宏觀經濟做出短期預測是宏觀管理當局非常重要的職能。西方國家主要通過央行來進行預期管理,如美聯儲會基於美聯儲董事每季度對美國宏觀經濟的預測值,做出一個點陣圖向市場發布。中國除央行外,還有如發改委等的機構也應該進行預期管理,這樣的話就需要每個季度定期發布對宏觀經濟的預測。從這個意義上說,宏觀預期管理的核心,就是宏觀管理當局向市場不斷公布和修正對經濟運行狀況的預測,引導市場主體的看法🍉,通過與市場主體不斷磨合🦸🏽‍♂️👩🏿‍🦱,逐步消除不確定性👈🏼。這有利於投資者🌘、企業、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形成對經濟未來走勢的把握和認知🐖😮,穩定其行為💜。總之,預測是預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工具🤥。要管理預期♓️,央行或有關當局就要主動地發布預測。統計局應該每月✍🏻、每季度公布更多具有信息量的數據。例如相對於同比增長率等數據,經過季節調整後的環比增長數據更重要🥨🫴,而且通過季度環比折年率,還可以預估年度增長率變化👀。有了預測值在先,還可以觀察到一些宏觀指標跟預測值的差距,市場主體經濟表現是改善還是惡化了,這一信息對於理解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態是有價值的。

時代周報: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面臨一定阻力🧑🏽‍🎨🙇🏽‍♀️,如何改變這一局面📡?

張軍🙋🏿‍♀️:宏觀經濟的所有指標都是相互影響的🏋🏿,甚至是互為因果的🏐🦣,很容易造成我們在分析一些現象時出現循環論證🐣。比如,經濟狀況不好導致需求弱,但需求弱的原因是經濟不好。有時候你會覺得宏觀現象背後的頭緒很多,但有時候一個單一的方面好轉了🧏🏽,可能引起其它方面都會改善🤫。所以👩‍❤️‍👩,宏觀問題看上去更復雜。為什麽企業投資、老百姓消費意願不高?老百姓的顧慮是掙錢可能越來越難了🧑🏽‍🏫,因此大額消費要謹慎,家庭要做更多的預防儲蓄👨🏽‍🦲🦵🏽。企業的顧慮是戰線不能拉得太長,少投資項目✳️,多去些庫存🫓,所以更願意收縮而非擴張🧟‍♂️。一旦經濟前景不樂觀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時𓀁,總需求就會疲軟下來,經濟自然會變得更差🚞🔴。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國經濟在2014年後增速開始放緩🏌🏼‍♂️,當時還流行一個理論認為💇‍♀️,經濟放緩是必然的🏂🏿,因為中國經濟進入到了“換檔期”🙆‍♀️。如同開汽車一樣,換檔時首先要減速。經歷了多年的持續放緩後👳🏽‍♀️,市場主體的預期發生變化了✝️,他們會趨向於認為經濟的增長能力不如從前,很多人會去適應放緩的環境和趨勢🥚,對經濟前景變得不那麽樂觀👩‍🦼‍➡️,會下調對經濟增長的預期☝🏻。下調的預期下🏃🏻‍♀️‍➡️,支出變得謹慎,這便導致下一年的實際增長比上一年更差🫷🏼,從而不斷積累經濟下行的壓力。加上這些年我們面臨的內外環境發生了變化,各種掣肘和約束變多,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總體表現得偏謹慎和保守⚉。政策力度不夠💪🏼,需求就拉不上去,使得經濟沒有進一步增長的需求條件🧝🏿‍♀️,自然也難以支撐消費需求。

時代周報:需求與經濟的循環影響要如何去打破或者改變呢?

張軍:如今打破這個互為因果的循環比較難👃🏽。在經濟放緩頭兩年,出臺短期政策去調整或許更有效果👍🏼。正如前文所說,時間越久,預期越不容易改善,要扭轉預期就更困難。要打破這個循環💈,關鍵仍然是要出臺足夠強力、能夠讓預期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所改善的政策🏖。現在有不同的建議,有些人建議要從放松房地產市場開始🙅🏼‍♀️,在大多數地方取消限購和限貸,降低首付款比重🏥;有些人建議要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持續降息;有些人建議要從緩解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入手🧖🏿‍♀️,加快中央與地方債務置換等等👩🏽‍🎤。我建議要從支持家庭消費和減少家庭開支負擔入手來改善預期🏙。當然,如果這些政策可以組合起來變成一攬子政策🤎,效果會更佳。這需要政府考慮最小資源約束,看看能夠做到多大的範圍和程度。至少🦶,現在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太大了,可以壓縮不少,騰出15萬-20萬億的資金盤子來支持這個組合拳。

時代周報:經濟轉型升級面臨著哪些新阻力?哪些產業可以取代房地產成為中國經濟新的“頂梁柱”?

張軍:從趨勢上看,房地產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成為拉升經濟的支柱產業。中國經濟的“換檔期”👨🏿‍🦳,意味著要大規模投入科技支撐的新產業領域。中國在科技方面具備相對優勢。過去數年,新產業領域吸納了非常多的產業基金🕢、投資基金👨‍👨‍👧‍👧,如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動力電池等。中國擁有寧德時代(300750.SZ)、比亞迪(002594.SZ)這樣的龍頭企業🚈,使中國新能源產業在全球範圍內都具備較強競爭力🍺。

要註意的是,在其他新科技領域中,還有很多行業尚未能達到新能源這樣的競爭力🥝👈🏿,仍然需要不斷積累,特別是在掌握關鍵的核心技術上仍需要時間👨‍🎨。要實現突破、減少對少數幾個國家的技術供應鏈依賴,仍有一段距離🤘🏽💁🏼。


二😥👸🏻、“下半年或有一攬子政策”

時代周報🧑🏽‍🎄:你曾說過“老百姓存款多恰恰是因為沒錢”🤾🏿,目前仍認同這個觀點嗎?未來預期要靠消費拉動經濟,老百姓該減少存款嗎?老百姓應如何配置資產?

張軍:存款多是因為老百姓有錢,這是很多人的誤解。其實對老百姓來說,沒錢才更需要存款。將更多收入用於儲蓄,以抵禦風險,是大多數人的考慮。經濟放緩, 職工工資收入水平沒有太大增長🗯。這需要財政政策進一步加大支出和補貼力度🌤,用於改善家庭的支出能力,特別是低收入家庭的收入需要保障,從總體上逐步改善消費需求👙。應該允許地方政府根據當地條件,盡快出臺這類支持家庭收入的政策🧜🏽‍♀️。在政府收入、企業收入均不寬裕的情況下,增加更多支出🕵🏿,需要容忍更多公共債務🙈。地方政府債務盤子大,但中央政府債務相對安全。中央政府可以通過發行更長期的債券來置換地方政府的債務,從而有利於加大當期地方政府的開支。至於老百姓的投資渠道或理財,當前情況下🦊,以不變應萬變是上策👒。不要輕易改變策略,要有一定的定力,等待經濟持續復蘇和宏觀局面持續改善。但經濟在科技和生產率驅動下還會持續增長,更接近潛在水平的增長🦹🏿‍♂️,不會再持續高於潛在增長率👂🏿🍣。

時代周報:強預期、弱現實形成的預期差🎊,你覺得什麽時候可以打破?有評論稱,強預期向弱預期轉化,可能將進一步加劇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壓力,你預期下半年會有強刺激政策嗎?

張軍:今年5月後,國際大投行紛紛調低了中國經濟二季度、三季度乃至全年的增長預期👆🏻。所以🫚,我並不認為有什麽強預期。目前一致的預期是,中國的宏觀政策會有比較大的調整,而這個調整可能就在當下👩🏽‍🍳。6月中旬,國務院常務會議談到了下半年的經濟政策重心要轉向需求管理,因此市場對7月中旬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政策調整有所期待🪭。盡管這些年強調不搞“大水漫灌”的政策,但現在已經到了不容忽視需求管理的時候了。一攬子的政策就不僅包括財政貨幣政策,還應該包括很多其它政策,比如家庭收入支持計劃、出口支持政策等🧰。而且🙍🏿,這些政策要有足夠的沖擊力🎅🏿,才能對經歷了三年疫情沖擊的經濟有強心劑的作用。

時代周報🛸:美聯儲發出了年內仍有2次加息的預期信號🦵🏿,而中國則進行了降息操作。如何理解中美之間不同的操作?中國當前的做法是否與美國2008年時的操作有相似性👷🏽‍♀️?中國會面臨低利率、低通脹、低增長的困境嗎🚹?

張軍:中美面臨的內部環境不同,美國有通脹,中國沒有,所以貨幣政策的操作自然有不同的方向。過去三年,美國的疫情蔓延很嚴重,經濟受挫,貨幣當局需要降息操作。中國的疫情總體上沒有蔓延♊️,貨幣政策相對而言自然就不需要那麽激進了🍙。另外🐍,美國在調整貨幣政策時一般不需要考慮對其它國家的影響,但中國就不同了🧍,我們跟美國面臨的約束條件的多寡不同。調整貨幣政策時要考慮很多影響✔️🛒,比如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對國際貿易、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還有在貸款利率高於存款利率的利差局面下🧑🏽‍🏫,中國的銀行才能生存🙍🏻🍎。因此,中國的利率降到0是不可能的🌚。低增長🙎🏼、低利率🔛、低失業率的說法是不嚴謹的🤹🏼‍♂️,美國曾經出現這個現象📂,但只是表象,後來高通脹就很快來了。中國的利率不可能像西方國家那麽低🚰,這是國情決定的🤍,國內要加大拉動需求的力度。

時代周報:在經濟結構上🤵🏼‍♀️🪩,中國與歐美發達國家是錯位關系。中國是製造業大國🫃🏿,經濟驅動正在發生轉化嗎⚅?你如何看待A股市場?

張軍: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會更多來自於科技技術的進步。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雖然整體需求水平較弱、宏觀經濟較冷,但畢竟中國經濟每年還有5%左右的增長🕥,且沒有衰退。背後的增長來源是新科技領域的新興產業💐。它們經歷了過去一二十年的積累,現在正處於“青壯年時期”。對於A股市場⛪️,我不能預測。但資本市場總會反映出經濟新動能的轉變🕴,這是我最簡單的看法🧘🏿‍♂️。但畢竟我們在經歷這個轉變過程,一些賽道長期很有前途🕎,但也可能在短期經歷“成長的煩惱”⛹🏽‍♂️,出現過度擁擠。

返回頂部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