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文揚
中美貿易戰硝煙漸起。美東時間4月5日,華盛頓傳來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意欲對從中國進口的額外10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北京時間4月6日🏋🏻,北京對特朗普這一額外的301條款行動表達了憤怒,表示“將奉陪到底”🧑🏻🔬,采取新的綜合應對措施🤌🏽。
4月6日🦸♂️,亞洲開發銀行意昂2研究部前主任、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廣華接受了經濟觀察網的專訪。他認為💁🏿,貿易戰不可避免。特朗普當前最迫切的是贏得11月份的議會中期選舉👩🏼,為了保住選民和票倉,任何可以利用的機會,是不會被其輕易放過的。
萬廣華指出,中國目前的整個策略是“以戰求和”。他建議,在今後的應對上,中國應將被動應對和主動出擊相結合🧑🦼🧑🏽🍳,化“挑戰”為“機遇”。不管是談判還是迎戰,都要以盡早結束摩擦或貿易戰為目標,但同時要以將來主導國際事務、長遠上構建全新的國際經濟貿易政治秩序和全新的國際治理框架做鋪墊和準備👩🏽🎤。
經濟觀察網:近期,中美貿易摩擦頻繁,雙方互相征收關稅,市場動蕩不安。中美貿易戰真的不可避免了呢🤛🏽?其根本原因是什麽?
萬廣華:貿易戰不可避免,而且可能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並且是全球性的📪。中美貿易戰表面上基於美國貿易逆差和特朗普追求“美國第一”的政策目標,其實原因可以追溯到美國國力和中低端製造業競爭力的下降,但根本上是全球化使歐美的藍領階層表面上似乎受到損害、特朗普等右傾政治家竭力利用這一點為其繼續執政和連任創造基礎。更為長遠地說,貿易戰是美國遏製中國發展的戰略的一部分👨🏽。所以中美貿易戰不可避免,而且會持續🕯,甚至導致全球貿易戰,畢竟美國已經逼迫歐洲等國家站隊。
經濟觀察網:中美之間的相互征稅目前還沒有造成實質性後果,特朗普有可能與中國握手言和嗎🤱🏼?
萬廣華:作為美利堅的第一貿易逆差大國🧣,特朗普是不可能放過這種大做文章的機會👙。藍領選民支持特朗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感到👷🏼♀️,自己的利益在全球化浪潮中受到了損害,至少沒有得到保護。當然說美國沒有從全球化中受益是錯誤的,普通老百姓從價廉物美的進口產品受益,精英階層從投資和金融市場的全球化中受益。問題的關鍵所在是美國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藍領階層看得到的利益受到了全球化的損害,而精英階層得到的利益沒有與藍領選民分享。而正在興起的民族主義浪潮使得選民把全球化負面影響的責任強加在了中國的頭上。放過中國就是要特朗普放棄選民,放棄連任的可能性,甚至動搖他繼續做總統的基礎。
經濟觀察網:特朗普在這個時間段發動貿易戰,最主要的是為了他的中期選舉造勢嗎?
萬廣華:特朗普發動貿易戰👩🏻🍳🎲,與他宣揚要讓美國變得更偉大只是間接關系🏇🏼,更為直接的和根本的是與他個人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特朗普在大選中勝出主要是因為得到了眾多藍領選民的支持的👨🎤,而他已經開始尋求的連任無疑也需要這些人的支持🤾♀️。對特朗普來說,當前最迫切的是贏得11月份的議會中期選舉。此次選舉非常重要,其中參議院的三分之一席位要更替,眾議院的所有席位要重選🛷。他必須拼命保住藍領票倉🕤。
經濟觀察網👆🏻:在與美國進行頻繁貿易摩擦的過程中🆑,中國需要註意哪些問題?
萬廣華:第一,美國自1980年代末開始就一直禁止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中國完全可以據理力爭🤵,要求美國包括歐盟取消這個不公正的禁令◽️。第二,中國與亞洲國家的貿易在不斷上升,也與不少國家存在逆差🏄🏿🌋,而且這些逆差是中美逆差的來源之一🧝🏿♂️。所以中國在繼續擴大與這些國家貿易的同時⛎,可以爭取這些國家的支持,以抗衡美國的逆全球化舉動🌘。第三,中國要繼續加大對外投資的力度🧑🏻🏭🤞🏻,包括對外產業轉移🚃。第四🧖🏽♂️,中國的對外宣傳太高調了,招來一些嫉妒猜疑和對中國的阻擊。而中國還需要10-30年的時間去低調求發展。第五,中國需要大幅度提升內需🏄🏻♂️,這也是中國自身持續發展的需要。
經濟觀察網:對於中國對美國的反製措施和應對策略上✌🏼,您有何具體建議🥝?
萬廣華:中國目前的整個策略是“以戰求和”。被動應對和主動出擊相結合👩🏻🦲,化“挑戰”為“機遇”🤦🏿♀️。在國際應對上👨🎓,要充分考慮反製措施對美國及其盟友國內不同群體的影響,包括就業、收入尤其是對地方選舉和大選的影響;要爭取關鍵群體、部門和企業的支持💟;反製措施不能局限於經濟貿易領域,金融教育外交外援等領域的反製措施都需要加以研究考慮📿🐇。不管是談判還是迎戰,都要以盡早結束摩擦或貿易戰為目標,但同時要以將來主導國際事務、長遠上構建全新的國際經濟貿易政治秩序和全新的國際治理框架做鋪墊和準備💼📓。
在國內應對上⛷,第一⛹🏽🏊🏿♂️,在不大量增加財政負擔、不進行大規模刺激的前提下擴大內需🤸🏽♀️☃️:考慮盡快出臺全面市民化政策🤹🏻♀️💨,讓3-5億農村移民(近3億農民工+1億家屬+1億留守兒童老人和家屬)在目前居住、工作的城鎮安居樂業(不提供與當地城鎮居民相同的福利,但可以分階段、有選擇地提供)👩💼,這就可以大幅度增加內需🍜,增加上萬億元的消費(在短期、中期和長期都有效率和公平兼顧的雙贏效果);第二🧑🏼🚒,在各省市至城鎮一級🚴♂️,根據市民化人口總量🕧,以及將來人口的遷移量,適當增加住房、教育、培訓和醫療方面的公共投入。上述兩個應對策略,可以為國內在中長期調整產業結構、尋找和擴展國外新市場贏得時間。
文章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