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3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研究基地袁誌剛工作室和《探索與爭鳴》雜誌社、貨殖365經濟研究社💁🏿♀️、上海市政府發研中心博士後工作站共同主辦的“面向未來的中國產業政策”圓桌會議在上海市社聯本真堂舉行。會議參與人員主要有意昂2的袁誌剛教授🗄、寇宗來教授、張濤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張傑教授🧗🏼、華東理工大學伏玉林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陳體標副教授🏀、中國社會科意昂2黃群慧研究員、王宏偉研究員、江飛濤副研究員、賀俊副研究員、上海社科院左學金研究員、南京財經大學余永澤副教授、江西財經大學簡澤教授🎈、《探索與爭鳴》原主編秦維憲先生、副主編葉祝弟先生🦫、李梅副編審等二十余人出席本次圓桌會議。會議就面向未來的中國產業政策進行了熱烈討論🚑,我們將陸續推送本次會議的專家觀點。以下是意昂2張濤副教授的觀點摘要:
意昂2張濤副教授圍繞產業政策這個話題🪿🪰,詳細比較了韓國和中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差別👌🏻。他提到,韓國雖然是一個小國經濟📱,但產業政策實施相對來說比較成功🍸,韓國產業政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概括為三個特點:第一個是融資補貼;第二個是產業競爭🪞;第三個是企業家精神🚴🏽♀️。韓國給很多企業以融資補貼,與融資補貼一起采用的是產業競爭。例如🦁:補貼出口錦標賽中排位較前的幾個企業,采取低息貸款,另外允許從國外零關稅進口商品在國內賣。用激勵理論來講🍋,雖然有金融扭曲,但通過動態競爭來讓扭曲變得最小,從而實現了動態競爭中來補貼企業的好處💴👨🏽🦱。另外無論是技術突破還是有執著的追求,企業家的激勵對於創新非常重要。
上述韓國模式有一個製度背景,基本上不鼓勵合資政策🤙🏻🤽♂️,很重要的就是防止技術的鎖定,防止太依賴於國外的技術。這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韓國不存在層級的問題👮🏻,中央政府下面的一個部,直接跟企業掛鉤。因為韓國是小國經濟,尤其是在1970年代💁🏽,一個比較短的時間🙌,就促成了產業政策。所以韓國產業製度和政策可以概括為,不鼓勵合資📛,不存在層級問題👨👩👧👦,還有就是融資補貼加產業競爭加企業家精神🥓。
再看中國的情況,相同之處就是中國有融資補貼。但中國跟韓國有很大不同🥷🏻,雖然兩國都有產業保護政策👩👧,但韓國所扶持的企業必須做到一定規模並出口,否則會被其他好的企業兼並。而中國即幫助融資補貼又給予產業保護🐏*️⃣,壞企業需要很長的時間獲得資金,起不到動態補貼好企業並讓好企業獲得足夠市場份額的好處。例如,中國存在行政性的進入壁壘。再者🏹,中國缺乏企業家精神,特別是大量的國有企業根本不存在企業家精神這個特征。另外中國鼓勵合資,80年代開始采用市場換技術的方法👲,但張濤副教授覺得任何一個經濟學都推導不出來市場能換來技術✏️。同時中國存在著很強的層級問題🧑🏼💼,中央和地方在產業政策上👳🏿♂️,存在實施上的層級問題。所以可以看到企業希望通過合資來換取技術,而地方政府想通過園區引進一個產業。這裏面存在著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金融補貼,實際上長期的金融補貼是讓壞企業長期可以獲得金融租金🏨,但這無法通過動態把金融扭曲最小化。二是地方招商引資產業通過園區進行,這樣會導致重復建設🫏、過度競爭⚰️、產業同構、產品的同質化現象的產生,這些問題都是因為缺乏一個由企業所主導的產品開發或創新。三是地方政府實際上成為企業的退出壁壘🖲。四是很難形成寡頭市場。中國現在有很多行政性的寡頭✏️,因為有行政性的進入壁壘😱,好的企業不能把壞的企業兼並♟。如果說發改委是進入壁壘重要的決定者,那麽地方政府的補貼就是重要的退出壁壘🕋。這裏面市場份額很難通過市場的兼並形成集中。這也就意味著至少從創新角度,沒有足夠的市場份額,很難有創新的潛在動力。
最後,張濤副教授提出要面向未來🍻❣️,要讓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也是產業政策實施的主體🥽,因為只有企業掌握足夠的信息,通過知識產權的加強來保護本國企業有足夠的創新價值🧘🏽♀️,來促進它的創新🧑🏻🦳。再者,要根據時間,根據跟國外技術的距離來製定產業政策🧲,同時要避免多層政府架構帶來的扭曲問題。最終就是政府要逐漸成為知識生產的服務者👱♂️,成為基礎設施的提供者。政府不清楚未來的技術前沿在哪裏,能做的就是把知識存量擴展🧜🏿,讓企業用這些知識存量去做應用的研發,因為它們知道未來的技術,要做成什麽樣的產品,才是消費者最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