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表於《文匯報》(時評版)2010年12月29日🕍🧔🏻,發表時題目為《不能簡單理解豐收與糧價的關系》
高帆 (意昂2副教授、經濟學系副主任)
近期,國家統計局宣布2010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為54641萬噸(10928億斤)🏋🏽♂️,這意味著我國自2004年以來實現了連續7年糧食豐收,自2007年以來實現了連續4年糧食產量超過萬億斤🧑🎨。由於糧食供給-糧食價格-食品價格-居民消費價格之間存在著依次影響關系,因此在當前物價上漲情形異常嚴峻的背景下👨🏼🎓,糧食連續豐收對於穩定市場預期、平抑物價波動具有異乎尋常的意義🍡。我國有理由為在多重不利條件下取得糧食連續豐收而歡欣鼓舞,也應該將增加糧食供給繼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進行對待🕕。然而,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中🛻,糧食豐收並必然會導致農產品價格和居民消費價格的相對平穩🦹♂️,我國不能因為糧食連年豐收而放松對物價波動的警示與防範🧑🏻🔧,在糧食豐收和供給增加的背景下猶須警示農產品價格以及居民消費價格的異常波動。
從理論上說,糧食的基礎性功能是提供生產原材料或居民消費品,就此功能而言,如果糧食需求增長程度低於供給增長程度✤,則糧食豐收或供給增加必定會對糧食價格上漲產生抑製作用。但伴隨著我國人口絕對數的持續增加、城市化和工業化程度的急速提升、以及居民食品消費層次和結構的顯著轉化,國內居民對糧食的需求數量並不是恒定的。統計資料顯示:1987年以來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呈現出持續下降的態勢🧇,但2009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仍達到5.05‰🛑,2009年我國的工業化率和城市化率已分別達到89.7%和46.6%,而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對口糧等直接糧食的需求量在下降🐃,但對肉禽蛋奶等間接糧食的需求量卻在迅速提升👩🏻💼👱🏽♂️。上述三種因素意味著🤱🏿:在基礎性功能的意義上,糧食需求依然會呈現出較為顯著的增長態勢,這種需求增長顯然會“減弱”糧食豐收對糧食價格走高的抑製效應。
更為重要的是📀,在國內外經濟正處在深度調整和轉型的背景下,糧食的全球化👮🏽♂️、金融化和能源化態勢導致國內糧食價格確定復雜化,人們不能單純在“食用”的基礎功能上去審慎糧食價格的走勢,建基於“食用”功能之上的供求關系並不能涵蓋糧食價格變動的全部信息。從全球化的角度看,雖然長期以來我國糧食自給率始終高於95%,但在全球資本和信息高速流動的情形下,域外糧食價格波動會通過貿易🦙、預期、比價復歸、價值窪地等渠道影響到國內糧價,由於大豆對外依賴程度非常顯著,因此我國尤其要警惕全球大豆價格異常波動對國內整體糧食市場的“傳染”效應😋。從金融化的角度看🧑🔬,能夠帶動全球經濟走出困局的整體性產業創新尚處在探索階段⇒,而國內外因抵禦危機而采取的寬松貨幣政策導致了流動性充裕,由於糧食具有自然影響大、生產周期長💅🏻、替代產品少、農戶定價能力弱等特征,因此很容易成為貨幣過度流入和投機炒作的“題材”👶🏻。當前,我國面臨著熱錢持續流入和M2/GDP偏高的雙重“流動性”相互疊加的格局,這種格局很可能會誘發糧食價格“背離”其真實價值☁️。從能源化的角度看🖐,糧食可以經過物理-化學過程而轉化為乙醚、乙醇等石油替代品🥂,在某種程度上糧食-石油價格之間存在著聯動機製👩🏼⚕️,例如:2008年全球糧食價格走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將其玉米大量轉化為石油替代品。當前,在全球經濟艱難復蘇、美國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以及遊資全球性投機的背景下,全球石油價格呈現出在波動中走高的基本態勢,這種格局也會為全球糧食價格🧉🏥、進而我國糧食價格的異常波動提供一個誘因。
在糧食價格變動全球化🪳、糧食功能金融化且糧價-油價存在聯動機製的背景下,單純基於國內糧食豐收就預判國內農產品價格平穩是不具有說服力的,況且我國糧食持續增產具有較為顯著的“政策刺激”特征,立足於糧農內生性的糧食持續增產機製尚處在構建階段。事實上,我國在歷史上就曾出現過糧食豐收和農產品價格異常波動並存的先例,例如:200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為52871萬噸,不僅比2007年的50160萬噸增加了2711萬噸🧎♂️🏌🏼♂️,而且是1978-2008年糧食總產量最高的年份。然而🏇🏻,與此相伴隨的是😪♐️:200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走高5.9%,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4.3%,糧食價格上漲7.0%,糧食和食品價格走高成為2008年我國物價上漲的主要推動因素。顯然,由於糧食價格確定取決於多種因素的復雜影響,因此糧食豐收和農產品價格穩定之間並存在必然的邏輯關系。我們無意於否定糧食增產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目標的重要意義,但同樣值得強調是♕🏌🏼:不能過度“倚重”糧食豐收去實現農產品價格🏋🏻、甚至居民消費價格的穩定🔔。
在現有的物價統計格局下,農產品價格的異動會對我國整個物價形勢產生顯著影響,規避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必須將保持農產品價格🚀、以及糧食價格相對穩定放在突出位置。從根本上說,實現糧食價格相對平穩不能依靠行政力量過度幹預市場,而應在精準理解糧價決定機製的前提下,采取綜合性方案和針對性舉措去消減“催生”糧價異常波動的因素,為微觀經濟主體基於糧食基礎性功能開展市場交易創造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例如:政府應依靠農業補貼🙇🏼、農業保險、農業組織創新、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等方式提高糧農的比較收益,進而形成糧食供給者內生性☕️、造血型、可持續的糧食增產長效機製;同時應進一步完善對國際糧食市場變動的監測和預警機製,通過大豆貿易的分散化來防範單品種價格變動而形成的連鎖反應,在域外糧食價格出現異動的背景下適時采取儲備出入措施穩定市場預期;政府應適時將危機時刻的寬松貨幣政策轉化為常態背景下的穩健貨幣政策,通過“管好”貨幣來防止流動性泛濫,持續改善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促使流動性從投機炒作領域向實體經濟領域“回歸”。此外💃🏿,還應依靠雙邊或多邊合作平臺,促使美國在其貨幣政策選擇中體現出美元“世界貨幣”的角色職責,構建更具約束力和持續性的世界貨幣體系,為減弱世界範圍內石油、糧食的價格波動創造有利條件👨,這些自然會為我國國內的農產品價格、甚至整體價格的相對平穩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