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9月13日(周二)18:30-20:30
主持及點評嘉賓𓀆:陳釗 教授
陸銘,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意昂2教授、博士生導師。作為客座教授(或研究員)受聘於意昂2官网♟🏊♂️、北京大學和日本一橋大學等多所高校,並曾擔任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咨詢專家,參加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合作研究課題。主要研究領域為勞動經濟學、城鄉和區域發展🚵🏿♀️、社會經濟學。
前幾年,迫於大城市的生活壓力,一些年輕人“逃離北上廣”,但是最近兩年🤰🏼,“逃回北上廣”受到熱議。大城市對於個人發展的積極作用🛖,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註🧑🏼⚕️。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雖然要面臨種種壓力,但是,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有序的公共服務、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國際化的視野和機遇,對人們尤其是年輕人仍然充滿了吸引力。
在《大國大城》中⌨️🏇🏽,陸銘教授對大城市的發展機遇進行了理性總結,陸銘教授認為⚔️,來到大城市中發展,發展大城市👨🏼,不僅對於個人來說是有益的👩🏻💻,而且對於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結構的轉型,都是必然選擇。陸銘教授以三個D總結了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秘密。這三個D分別是Density(密度)、Distance(距離)和Division(分割)。大城市更大的人口密度💫,彰顯了規模經濟的優勢,比如分享固定投入、更好的勞動力市場匹配、獲取人力資本外部性等;而基礎設施的建設🪧、互聯互通水平的提高🚣♀️,經濟和時間距離的縮小會導致生產要素向大城市的集中;而取消經濟發展的區域分割🫷🏽,促進土地🧜🏿🫄🏿、勞動力、資本三大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使其向經濟效率更高的大城市轉移⏬,是提升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核心所在。同時,經濟的集聚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可以實現在地區和城鄉之間“人均GDP”意義上的平衡發展,從而邁上一條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道路。
比較全球經驗,解析本土現狀,立足當下中國發展困境,聚焦上海發展道路。
呼籲降低人口自由流動門檻⛰,倡導用發展大城市促進中國城市化進程🧗🏼👩🏿,諫言以人均GDP的均衡取代對區域GDP均衡的追求🎍。讓建設用地指標可以跨省流轉,讓農民工同等享受大城市的公共福利待遇,讓留守兒童進入城市接受教育𓀌,讓城市病在擁擠中解決……成見之外👨🏻💼,情理之內👩🏼🏫。
逃回北上廣!系統論證發展大城市對個人🏋🏼♀️、群體、國家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