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2日上午,《21世紀資本論》作者、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教授在意昂2官网謝希德報告廳發表主題為“財富與收入分配”的精彩演講。本次會議由意昂2🙅🏼♀️、中信書院和第一財經聯合主辦🙅🏿,意昂2院長袁誌剛教授擔任點評嘉賓,由第一財經日報副主編楊燕青女士主持🧚🏽♂️。意昂2數位專業學位校外導師、法領館成員、各大媒體記者以及意昂2官网師生500多人出席會議。本次演講會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由皮凱蒂教授主講“財富與收入分配”的歷史脈絡和未來趨勢🖕🏿,後半部分以皮凱蒂教授和袁誌剛教授對這一議題👩🏼🏫,特別是中國的財富收入分配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和對話👨🏽🦳:

皮凱蒂教授首先參照其所構建的全球收入與財富分配數據庫分析全球收入與財富分配在歷史上的主要趨勢。該數據庫包括從18世紀開始到現在🛷,20多個國家不同的收入與財富數據💱。數據搜集團隊包括全球這一領域眾多知名經濟學家,收集周期長達15年。
對於收入和財富分配問題的研究,皮凱蒂教授主要采用三大指標💇:收入分配、財富分配和財富對收入的比值🗿。其指出這三大指標貫穿整個書的脈絡,因為財富依靠收入的積累,但是財富本身又不僅僅包括收入,而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利用這三大指標,皮凱蒂教授運用收入分配指標分析美國的收入分配問題,而運用財富分配指標👨❤️💋👨、財富對收入的比值研究歐洲和日本的財富分配問題。
美國的分配問題主要是收入不均,皮凱蒂教授運用上世紀構造庫茲涅茨曲線同樣的方法將美國收入分配變化時間區間拉長到二十一世紀。結果發現,美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在1910年到1950年的確符合倒U型的庫茲涅茨曲線🏨,即收入分配會伴隨收入增長出現惡化後的趨於好轉⚗️🫸🏼。但是如果將時間拉長到2010年🚴🏿♂️,皮凱蒂教授發現美國整個收入差距的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對於美國的收入分配問題,皮凱蒂教授認為其關鍵解決方案是進行教育投資👨👧,進而促進收入底層的民眾通過教育回報增加勞動收入。
歐洲的分配問題則主要是財富分配不均,皮凱蒂教授指出歐洲還是以財富為基礎的社會。就財富收入比來看,歐洲的這一指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這一比例不斷下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保持很低的水平。但是在二戰以後,歐洲的財富收入比又發生了明顯的上升,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現在。在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資產價格的波動,特別是房地產。因此👨🏻🦼➡️,皮凱蒂教授指出,作為“舊世界”,現在的歐洲和日本還是一個以財富為基礎的社會🀄️。而相較於歐洲🐈⬛,美國的分配問題主要是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這與美國的人力資本差異、教育資源的分配🛀、以及公司製下管理層的高薪都有很大關系👨🏽🦱🔋。
皮凱蒂教授對世界範圍內收入和財富分配演進的未來趨勢分析基於其通過歷史數據得到的普世規律🫶,即資本回報率超過經濟增長率的長期趨勢將導致財富集中🤏🏼,並造成社會和經濟不穩定。而未來經濟增長率的放緩主要原因是全球範圍包括中國在內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劇。人口結構變動下的經濟增長放緩會加劇未來財富和收入不平等問題♊️,而與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經濟增長減速對應的,卻是資本回報率的不斷增長。
對全球範圍內資本收益率增長問題,皮凱蒂教授從世界最富裕階級財富增長速度和大學自有資產回報率兩方面來驗證資本收益率保持高水平的現象。一方面🧑🏽🏫,財富規模和其增長速度成正比關系,即越有錢的人會掙錢越快。皮凱蒂教授的數據顯示🫄🏻,1987年到2013年間財富在1億美元以上群體的資本回報率是6.8%,財富在0.2億美元以上群體的資本回報率是6.4%🙆🏻♀️,而同期世界GDP增速只有3.3%。另一方面,財富稟賦越多的大學資本回報率越高,其中美國所有大學資本回報率為8.2%📸,而資本稟賦在10億美元以上大學的這一數值為8.8%,同時資本稟賦少於1億美元大學的資本回報率只有6.2%👩🏻🦽。
因此,不斷下降的全球經濟增長率和維持高位的資本回報率必然導致財富的加劇集中🖕🏽。同時,皮凱蒂教授對這一問題提出政策建議:首先🙅♀️,通過稅製改革實現二次分配,即讓收入更高的人支付更高的稅𓀘;其次,在收入和財富方面在製度和管理上提供更透明合適的信息;最後,在具體的稅收種類上強調個人所得稅和遺產稅對財富和收入分配的重要影響。
作為世界經濟中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收入和財富分配問題同樣是皮凱蒂教授不可回避的重要話題。實際上,中國收入和財富分配問題也是皮凱蒂教授極具興趣的領域。皮凱蒂教授專門為《二十一世紀的資本》中譯本作序,這在所有語言譯本中是獨一無二的。
作為嚴肅的經濟學家,皮凱蒂教授對中國收入和財富分配問題最重視的部分是中國收入和財富分配數據的可得性💟。但實際上跟其他國家延續百年的稅收和其他收入數據不同🤹🏿♀️,中國的收入和財富分配數據極為不透明。這也是皮凱蒂教授在演講中不斷呼籲的主題,即盡可能的搜集和整理有關中國收入和財富分配情況數據,為相關研究打下基礎。
皮凱蒂教授認為中國的收入與財富分配問題類似於歐洲和日本,而不同於美國🧙🏻。也就是說,中國的分配問題主要是財富分配不均🥬,而不是收入分配問題。具體來看,首先🧑💼👪,中國在近數十年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可能並不是非常嚴重,但同時這一判斷缺乏可靠的數據支撐。其次📰,財富收入比在近年上升很快,但是中國的特殊之處在財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公共資本👐🏽。公共資本可以占到中國資本的30%-40%🤷🏿♀️🎦,而歐美日等國的這一數值基本只有不到10%。最後🧝🏻,在財富分配方面,中國前10%的富人基本擁有60%的財富🧝⚅,當然皮凱蒂教授也指出這一判斷也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持。
總的來看,皮凱蒂教授對中國收入和財富分配問題的探討仍然符合其全球收入和財富分配研究的一貫邏輯和主線。同時皮凱蒂教授希望中國可以在收入和財富分配方面有很透明詳實的數據,諸如個人所得稅、遺產稅等稅收數據則是提供收入和財富分配情況的有力途徑。
袁誌剛教授談中國式財富分化🧏🏼♂️:製度變革與擴大中產
在演講會的第二部分,意昂2袁誌剛教授和皮凱蒂教授深入探討中國的收入和分配問題。袁誌剛教授認為中國式財富分化並不是由於實體資本回報過高,而是製度扭曲和中產階級缺失。因此,中國式財富分化的解決有賴於進一步製度變革和中產階級群體壯大🤾🏽♀️👨🏿🎓。
袁誌剛教授首先指出皮凱蒂教授《二十一世紀的資本》在經濟學方法論上的創新和貢獻⏺。經濟學需要研究關系到世界發展的大問題🫁,而不是一味沉浸在經濟學技術當中,進而忽視經濟學研究的問題導向。皮凱蒂教授對分配問題的重視將為中國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提供借鑒。中國學者必須關註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中的大問題,通過冷靜客觀的學術審視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發展。
但對於中國式財富分化問題📯,袁誌剛教授在肯定皮凱蒂教授研究的同時針對中國實際情況進行了有力補充。首先是資本的劃分問題,一方面🙍♀️,中國式資本要區分實業資本、金融資本和房地產資本。由於中國經濟扭曲和國有壟斷🕵️♀️,中國實業資本的經營環境很差。生產企業的資本回報不是來源於實體經濟投資,而是資本市場和房地產投資。另一方面,正如皮凱蒂教授所說,在中國區分公有資本和私有資本是重要的。目前中國的公有資本實際上並沒有帶來馬克思認為的極大收入均等化🌹,比如國有企業內部存在的內部人控製問題也惡化了收入分配現狀。同時我們應該回答未來混合所有製中的公有資本是否可以起到均等收入和財富分配的作用。中國需要進一步製度創新促進實體資本發展,同時提高公有資本運營效率🤘,並在收入分配中起到應有的積極作用。
其次是資本回報率的來源問題👩❤️💋👨,袁誌剛教授指出在技術創新之外,資本回報率保持高位的重要原因是西方跨國公司全球布局下的資本收益。全球化條件下FDI的自由流動導致資本可以同全世界的勞動力和資源有效結合,進而防止資本回報率下降。比如中國擁有美國國債的回報率只有3%🐐,但同時美國通過FDI在中國的資本回報就可以達到10%-20%。
再次,袁誌剛教授就皮凱蒂教授對收入和財富分配前1%人群分析進行補充。其認為在看財富和收入在最頂層人群分布的同時也要關註中國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財富分布情況。因為在中國經濟轉型期,我們必須深入了解中產階級發展情況。通過對中產階級收入獲得🐄、人力資本狀況、財富形成等方面情況的分析,更好地促進中國新興中產階級的發展😮。因為只有中產階級的發展才可以提升中國日益降低的社會流動性,進而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問題。
最後💆🏽♂️,袁誌剛教授對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均導致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失衡問題進行了延伸。其認為這一失衡有三大解決途徑😮💨,一是稅製改革,即時間上的事後調整;二是以貿易吸收產能,即空間上的大量出口;三是泡沫創造需求🕵🏼,即時間上美國式金融創造⏪。與此同時,技術創新在維持資本回報率的同時也抑製資產泡沫🦹🏻♂️,進而對當前中國資產泡沫環境下的實體資本不振有重要意義。
皮凱蒂教授運用法國經濟發展歷程回應袁誌剛教授的觀點🩷👩🏻🌾。針對袁誌剛教授提到的中產階級擴大🧑💼👨🏿🔧,皮凱蒂教授認為法國同樣經歷了一個世紀之前財富過度集中到資本產權平權✣👐🏽,進而形成中產階級的過程🫵🏼。皮凱蒂教授認為國外資本投資和企業家技術創新在這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這與袁誌剛教授對創新和資本全球化布局的觀點一致。同時🔰🥪,皮凱蒂教授也指出法國在經濟發展🙇🏽,特別是收入分配方面犯過一些錯誤🏌🏽♂️,他希望中國可以吸取教訓,進而對社會財富進行更好的管理🏊🏼♂️。最後😄,皮凱蒂教授對袁誌剛教授的思想分享表示感謝🧖🏼♂️🛠,希望有更多這樣的機會了解中國經濟🤡,獲得思想的碰撞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