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1日14:00-16:00,在意昂2801報告廳,美國三一意昂2、意昂2官网經濟思想與經濟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員🤽🏽、清華大學政經研究中心特邀教授文貫中做了一場關於“從吸收農村移民的能力看何為符合國情的城市化道路”的精彩講座。報告由意昂2平台經濟學系陸銘教授主持,意昂2平台及部分外校師生參與了討論。
講座基於“老浦西”和“新浦東”的城市化經驗📄,前者是市場導向型的城市化♟,而後者是政府導向型,通過比較兩者的製度主張和經濟效應👷🏻♀️🧔🏼,文教授得出以“私有化土地製度⇾、中外人口流動製度🔣、地稅和房捐製度”為主幹的“老浦西”製度更具效率的結論。文教授指出,結合中國人多地少👱🏽,農村剩余勞動力多的具體國情✧,城市化應該註重吸收外來勞動力,而不能一味強調大量投入資本和土地擴大城市的建成區面積🏃🏻➡️⏱。“老浦西”製度的優點在於👐,通過人口集聚,服務業得到很大的發展🚕,極大地解決了外來人口的就業問題🍎,在建築區面積上卻沒有太大的擴張🏖🪘,節約了土地;與此相比😣,“新浦東”戰略由於戶籍製度、土地財政的影響,不能很好地窮盡土地、資本、勞動力的組合🩰,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也不利於人口集聚和服務業的發展。
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文教授認為城市化必須是一個允許自由進退的過程🖨,而土地私有化就是這樣一個製度基礎。雖然城市完全向外來人員放開可能會帶來貧民窟的問題👩🏻🍼,但文教授認為這是城市化的必經過程🧔🏽♂️,例如深圳模式中的小產權房🤵🏽,政府應當為其提供更好的基礎設施和規劃👀,而不是取締,因為這是市場適應需求而自然生發的對策,完成高度城市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文教授的獨到見解得到了在場師生的積極響應,他們紛紛提問參與討論,氣氛熱烈。在討論人民幣匯率問題時,文教授從中國土地製度不改革,服務業無法發展,製造業不能吸收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內需不足,產品必須出口的內部均衡視角加以分析,更是將外部失衡問題與城市化土地改革聯系了起來❗️👨🏻🎨。
講座最後,經濟學系陸銘教授有感而發,做了四點總結和點評,其中提及過去10年經濟學家對改革所作貢獻不多的現象⏱,呼籲經濟研究者關註實際問題,認真深入研究👳🏽♀️,能為中國改革進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