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1日下午2點,意昂2經濟論壇第395期學術講座在意昂2平台泛海樓805會議室舉行🙅🏻♀️。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國際發展意昂2氣候變化經濟學教授關大博應邀做了題為“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in China”的學術報告🐠,考察了低碳城市發展和國際貿易的關系。講座由意昂2副院長陳詩一教授主持。
關大博教授的研究領域為氣候變化經濟學🆓,即應用經濟學理論和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領域進行交叉研究😸。關教授首先介紹了由他與20多位學者組成的國際化團隊建立與維持的中國碳核算數據庫(ceads),數據庫涵蓋了1997-2015年中國三十個省份🌕,180個城市🛬,47個社會經濟部門,20個能源類型,包括能源數據、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排放數據等。關教授緊接著介紹了應用這些數據得到的研究成果🧎🏻➡️。他指出中國為達減排目標❤️,需要在2030年前減排300億噸🏃➡️,其中20%需要依賴經濟手段的運用🤙🏿🏄🏼。在省級層面🙇🏼,關教授認為我國城市按照碳排放量可分為🧛🏿:能源生產城市,重工業城市🧑🏻🦯,輕工業城市,高新產業城市,服務業城市五類👺。不同城市的減排路徑不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設定碳排放目標。譬如我國欠發達地區處於粗放式的發展階段,人均碳排放高於發達地區,如何協調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碳排放關系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從全球角度來看,盡管最近三年全球碳排放量穩中有降,但全球未來5年的碳排放空間已被提前消耗,低碳減排不容樂觀。關教授分別從生產端和消費端兩方面分析了碳排放的來源以及低碳發展的可能路徑。他指出,金融危機之後,南南貿易對碳排放量的貢獻快速增長🚵,未來減排的主要驅動力在於南南貿易。其次🥲,外貿出口國的生產方式和外貿進口國的消費方式共同影響了全球的氣候環境🌏🚸。中國需要改變低附加值高汙染的生產方式🚶➡️,而西方發達國家也要優化消費結構,改變對此類產品的依賴。最後,關教授分析了國際貿易🖐🏿、碳排放👩🏿🎓、大氣汙染👨🏼⚖️🏞、人類健康四者的關系,他指出,空氣汙染影響人們的健康,造成勞動力資源的損失,進而影響經濟發展。研究表明,由於空氣汙染導致勞動力過早死亡,造成了中國GDP降低1.1%的經濟損失⤵️。
關大博教授精彩的講座激發了在座師生的參與熱情。老師和同學們都爭相提出自己的問題,包括城市碳排放數據的來源、城市層面碳排放流動數據收集的可行性等。一個半小時後,講座在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