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第498期現代經濟學系列講座在意昂2平台710會議室順利舉行👩🏻🎤。中國在過去二十年間對高速公路做了大量的投入——早在1990年,中國還沒有全封閉的高速公路🧚♀️🤓,而2010年,中國的高速公路裏程達到了70余萬公裏。交通的基礎設施建設改變了跨空間的人口的分部和經濟活動。對於這一問題,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廈門大學的楊曦教授,來展示他在中國經濟地理學方面的最新研究。陳釗教授、陸銘教授、蘭小歡博士和一些博士研究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楊教授指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會降低商品貿易和勞工流動的成本,改變城市間和城市內的產業分部格局𓀓,並促進知識溢出。評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總產出的影響🔤🧑🏻🦱,比如其對真實收入或福利的影響,是具有政策指導意義的——因為它可以通過貨物貿易和勞工流動來影響經濟的空間聯系。楊教授用DID的方法構建了理論模型✧,並論證其均衡解的存在,做了反事實驗證💂🏼♀️。他使用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來獲得人口遷移信息👶🏿,城市數據統計年鑒來獲得工資和城市信息,並獲取2000年和2013年高速公路GIS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
通過一系列理論和實證工作,楊教授發現,2000-2013年間的高速公路投入擴張🧖🏽♂️,導致了雙向交通時間平均下降了23%🚆,貨物貿易成本下降了7.8%,勞工遷移成本下降了3%。同時💆🏿,總的真實收入提高了大約3.9%🎺,總的福利則上升了11%(成本下降也被視為總福利的上升)𓀑。此外,高速公路的發展並沒有使收入和福利不平等發生變化🧘🏽。根據楊教授的反事實研究,貨物貿易和勞工流動的成本下降可以解釋總真實收入上升的大約40%和和福利提高的大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