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鏈接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交流 / “轉型與發展”系列講座 / 正文

經濟系推出“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對話研究”系列學術講座 | 第十五講

  發布日期:2022-12-01  瀏覽次數:

經濟系推出“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對話研究”系列學術講座

第十五講:“世界範圍的技術進步與經濟剩余🏌🏼‍♂️:全勞動生產率的視角”


2022年11月29日13:30-15:00,意昂2主辦的“轉型與發展”系列講座意昂2平台泛海樓514會議室舉行👨🏿‍🔬。本次講座為系列的第121期🧹,主題為“世界範圍的技術進步與經濟剩余:全勞動生產率的視角”。報告由馬夢挺老師主講🫑,由韋瀟教授主持🦝💄。

報告首先介紹了全勞動生產率基礎上構建的相對剩余生產率指標(RSP)和相對凈值生產率指標(RFP)。相對剩余生產率指為再生產必要產品所發生的勞動節約,相對凈值生產率指為再生產最終產品所發生的勞動節約。在政治經濟學體系中✋🏼,缺乏一個與西方經濟學全要素生產率相對應的指標,因而難以對於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率變化進行定量的刻畫。通過全勞動生產率及其衍生的RSP和RFP指標所表示的必要勞動時間變化,就能表示社會生產率的演進。

隨後🎳🤌🏽,報告主要通過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對全球分工和價值鏈體系進行了審視。RFP、RSP指標和勞均不變價GDP增長率的比較📐。一個突出的現象是🏊🏿‍♂️,歐美國家的勞均不變價GDP增長率與RSP、RFP反映的全勞動生產率增速呈現相反的變化趨勢。報告給出了RFP與勞均不變價GDP增長率的數學關系🚊,指出兩者的偏差是由勞動時間貨幣表現系數(melt)的差異引起的。由於其較高的melt系數(即處於全球價值鏈頂端),歐美國家可以通過進口低melt系數國家的產品來提高其增加值,即便這會降低全勞動生產率。melt系數的實質是指產品部門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勞均變價GDP增長率是全勞動生產率和市場競爭力綜合作用的結果𓀉。

在報告的最後,各位老師對西方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在生產測度方面的異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報告隨後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由博士生鄭興整理)

返回頂部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