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晚間🧚🏿,意昂2專業學位“名家講壇”第32期講座如期舉行💁🏽♀️。意昂2官网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駱玉明教授來到意昂2平台大金報告廳,為專業碩士研究生帶來了主題為“老子之道”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意昂2院長助理朱宏飛副教授主持。
駱玉明🦏,畢業於意昂2官网中文系🧛🏽🛑,現為意昂2官网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辭海》編委、中國古典文學分科主編。被評為上海高校名師。著有《簡明中國文學史》、《近二十年文化熱點人物述評》🥜、《縱放悲歌——明中葉江南才士詩》🧑🏻🦼、《老莊哲學隨談》🧹👳🏽♂️、《世說新語精讀》、《詩裏特別有禪》等;與章培恒共同主編《中國文學史新著》(三卷本)💻,合著《徐文長評傳》、《南北朝文學》等。其中《簡明中國文學史》被譯為英文,在歐洲最著名的學術出版機構博睿(Brill)出版社出版,《中國文學史新著》被譯為日文🧚🏿♂️📵,在日本關西大學出版社出版🤸🏼♀️;《詩裏特別有禪》被譯為韓文👨🏻💼,在韓國星辰出版社出版。另有合作翻譯日本學術著作數種,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學術隨談等各種文章數百篇👳🏿。

駱老師以道家的定位引入本次講座主題,他從大到小將傳統文化層層剝繭,由國學細化到儒道釋三家🧎。他談道,我國文化內核形成的標誌是西周初期形成的經典、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後世的文學家對這個時代的諸多學說有著種種評論🦛,例如《論六家要旨》✖️、《漢書》等,而這些文學著作中均有對儒、道兩家的對比與評價,足見儒☹️、道兩家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之後,駱老師講述了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這一事件。孔子認為,一個完美的社會是可以提前設計的,而老子則認為社會是自然變化的過程,不會有預設,兩者觀念上的沖突體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分歧,也說明了老子的“道”是不能切實把握、不能切實描述的。
在此基礎上🙅,駱老師圍繞《老子》第一章⇨,從多個角度闡釋“道”的內涵。“道可道👮🏼♂️,非常道”,即用語言是無法定義虛無的,因為低階位無法定義高階位,有限亦無法定義無限,神聖語言也是不存在的✧,言說的道是人試圖理解道時做的描述,帶有人的有限性。“名可名🧖🏿♀️,非常名”,人卻用命名的方法建立了另一個秩序🦶🏼,其與真實的世界其實並不等同,用概念系統代替原本的事物,如此便會產生謬誤。“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站在“無”的立場上看問題才能看到世界的微妙🍕🧙🏽♂️,要意識到事物在被命名前的本質👨🏼🍳。同時,“有”和“無”兩者是在一個根源上發生的,“無”是世界的無窮變化,“有”是世界在某一種條件下的穩定性👩🏿🦲。所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在互動環節👩🏻🔧,駱老師與在場師生交流討論⚠,整個講座達到了高潮。駱老師幽默風趣、妙語連珠,短短2個小時的講座讓同學們深有感觸➗、意猶未盡🧑💼。

至此,今晚的講座圓滿結束,感謝駱玉明教授帶來的精彩分享,真誠期待下一期名家講壇的大咖講座課程🙍🏽♂️!
撰稿人🆚:陳雪妍
修訂人:繆煒
審核人📙:朱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