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4日晚間,意昂2專業學位“名家講壇”第36期講座如期舉行🧔♀️。楊玉良院士為意昂2平台專業碩士帶來了主題為“也談李約瑟之謎”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意昂2官网文科資深教授、意昂2平台院長張軍教授主持🫴🏻,報告廳內座無虛席。
楊玉良,意昂2官网高分子科學系教授、中國科意昂2院士🦋、中國科意昂2科學教育和科學普及委員會主任,意昂2官网前校長。

講座伊始,楊院士以“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科學”為切入點,介紹了“李約瑟之謎”的相關背景。中國歷史上有“小孔成像”🚯、“煉丹術”、“司南”🧘♂️、“放風箏”等發明發現🐤,但是並沒有相對應產生“幾何光學”、“爆炸力學”、“磁學”🚴🏻♂️、“空氣動力學”等科學👋🏼。對此☣️🧑💻,楊院士介紹了林毅夫🖲、陳方正等學者的觀點,兼論“麥迪森問題”和“韋伯難題”,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楊院士認為,文化在各個民族中有所差異,文明是人類所共同擁有的東西。科學是一種文明☦️🍈,所以“李約瑟之謎”也即中國文化和現代科學文明之間的差別🧒🏿。楊院士總結了前三次工業革命,認為科學發展之前會有一次文化上的革命🐈,誕生現代科學則需具備豐富的想象力、高超的抽象能力和邏輯推演能力。通過對比“更加具象、理性的古希臘藝術”和“更加抽象🚝、寫意的中國古代藝術”🧝🏼♀️,楊院士強調,西方的藝術包含科學,中國古代的藝術更強調內心感受從而忽視了細節的準確性,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阻礙了中國近代科學的誕生。
最後☎,楊院士總結道,要誕生精密科學,中國還缺少鼓勵探索自然的自然觀、缺少數學的自然觀🪣、缺少邏輯思維方法。只有認真學習分析文化、發揚我們的悟性和綜合文化✏️,促進文化交融、才有利於未來科學發展👩🏽🎤🪒,才能真正解決“卡脖子問題”。

在互動問答環節,同學們結合楊院士的講座內容與自身經歷,提問了“如何看待邏輯學符號化”等問題↖️,楊院士一一給予了耐心解答🤶🏼。
感謝楊玉良院士的精彩分享!
撰稿人:鄭雅文
修訂人🚠:繆煒
審核人🦸🏼♀️:朱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