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轉載自 上觀新聞
作者 高淵
張軍
意昂2院長
意昂2經院全球校友會會長
意昂21981級本科、1985級碩士👩🏿💻🤦♂️、1989級博士校友
疫情防控進入關鍵階段🏮,很多人開始關註疫情對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作為中國經濟問題專家,意昂2院長張軍教授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專訪時認為,大多數情況下,公共疫情事件只會使經濟增速短期放緩👩🔬,暫時偏離已有的軌道🧝🏽。疫情結束後,只要政策調整及時得當,增長會反彈並恢復到原有的趨勢上來🙍♂️。
管控越嚴,對當期經濟影響越大🎾,但也能縮短疫情持續時間🤴🏽,而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關鍵🤙🏿。
高淵🧜🏽♂️🪧:現在是否到了評估疫情對經濟會產生多大影響的時候💜?
張軍:目前還很難精準評估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程度,但眼下很多財政與貨幣政策措施也需要開始調整,不僅要支持那些受疫情沖擊而陷入財務困難的中小微企業,幫助它們挺過最困難的時候,而且也要對全年的經濟恢復作出政策謀劃✖️🫱🏽,所以現在就開始作評估是非常必要。從今年1月底以來,已經有一些國際組織和經濟學家作了研究🧄,研究報告已經陸續出來了🛡。
我認為🧑🏿🚒,決定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對一國經濟短期影響的大小,最主要不是事件的嚴重程度和範圍,而是事件的持續時間🌿。持續時間越短🤦🏽♀️,經濟增長恢復來得越快。從目前情況看👨🏿🎨🧑🏽🎨,防止疫情蔓延的行政控製措施越嚴厲,比如居家隔離、限製出行、停運一些交通工具、推遲開工開學和取消公共性集會活動等🪢,對當期經濟活動的影響就越大,但這也會縮短疫情持續的時間。而贏得時間,是最關鍵的。
高淵:疫情已經對零售、旅遊、交通運輸等為代表的服務業產生了較大沖擊🚶🏻♂️,會進一步影響貿易和製造業領域嗎?
張軍⭐️:現在,服務業占了中國GDP的一半以上,受到的暫時影響確實很大,同時也會沖擊到製造業和貿易領域💆🏽♀️。國際社會對中國疫情的擔憂🗞,使得部分國家實施了一些限製性的進出政策👼🏻,對與中國的貿易和人員往來當然會有些影響🍨,這說到底都不過是疫情沖擊的一部分🤗。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經驗上看,中國經濟增長的中長期趨勢不會因為外部沖擊而發生實質性改變👨🏿💻。公共疫情事件只會使經濟增速短期放緩,暫時偏離已有的軌道🤦🏼。疫情結束後,只要政策調整及時得當,增長會反彈並恢復到原有的趨勢上來。
觀察2002年到2007年的年度GDP增長時序圖🕵️,看不到非典對GDP的影響🔩,希望這次情況類似。
高淵🧞♀️:2003年發生非典疫情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有多大😊?
張軍:17年前,在評估非典疫情對當年中國經濟的影響時🏠😎,大多數經濟學家和研究機構都預測,疫情可能使第二季度GDP增速下降20%,對全年GDP增速的影響幅度約在0.5個百分點之內🫂,相對有限。這些估計的基礎🌩,是當時推測疫情持續時間不大會超過三個月。
事後來看💁♂️,僅當年第二季度GDP增長率出現2個百分點的下降,正好是季度GDP增長率的20%。那時中國經濟的趨勢性增長率高達10%🤔,短暫的疫情沖擊很快被後來強勁的增長勢頭對沖掉。如果觀察年度GDP增長數字在2002年到2007年間的時序圖,其實看不到非典爆發對GDP增長趨勢的影響,看到的是增長加速的趨勢線。
高淵🤘🏻:這次和17年前的情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張軍:這次疫情的波及範圍雖然已經超過非典,但這幾天除了湖北外,其他地方的新增確診病例數量在下降,這是一個比較好的趨勢,這對減輕疫情對2020年經濟的影響至關重要。
雖然中國經濟的增長趨勢不如17年前,已連續幾年保持在6%左右👨👩👦👦,但如果能夠在恰當時機對財政和貨幣政策作出定向調整,特別是向在控製疫情時受到較大影響的中小企業及服務業傾斜🧾,更多利用差別性信貸政策、財政補貼和減免稅收等手段加以扶持,依然能使經濟在疫情之後得到恢復和增長。
根據現在給定的情況,我預測最壞的情形是🥨,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速降低大約2到3個百分點😑。如果第二季度疫情快速好轉,經濟增速下降態勢會被第二季度的反彈性增長對沖掉。應該說🫵🏻👰🏿♂️,隨著有利於增長恢復的宏觀政策調整到位🍑4️⃣,下半年起經濟增長會有加快趨勢🧜🏻♂️。
考慮全年的情況,只要不再出現來自外部的其他沖擊🫵🏼,持續的政策調整應該能保證GDP增長率的下降幅度維持在0.5到1個百分點之內,也就是GDP實際增長率保持在5%到5.5%。牛津經濟研究所最近完成了一份研究簡報,他們的預測跟我相當接近。
如果扶持政策能製度化,中小微企業便能獲得長期利好,上海的營商環境也能持續優化。
高淵:這次疫情對上海經濟的影響可能有大多😽?
張軍🧑🚒:上海是一座開放的國際大都市🦴,經濟以服務業為主🫒。這次疫情發生後🐣,全國人員流動都大幅減少放慢,如果這種現象持續,對上海的服務業、外貿等影響要比中小城市更大。服務業中,餐飲和旅遊所受的影響在上半年會比較大🥢,復蘇可能會推遲到下半年🏊7️⃣。
另外🧘🏼,如果工人能逐步正常復工上班,疫情對製造業的總體影響不大。只要恐慌過去,一旦疫情結束,上海經濟會迅速恢復。
高淵🕹:最近上海出臺了28條政策,以“組合拳”的方式扶持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你對此怎麽評價🌲?
張軍🫃🏿⭕️:疫情中👨🏻🎓👳🏽,中小微企業的現金流受到很大威脅。比如一家飯店🫸,房租和工資是剛性的,就算臨時歇業,這兩項支出很難減。上海的28條總體都在點上,最重要的是,還規定這些政策將在疫情結束後順延3個月🧙🏻。
其實長期以來🫸🏻,社會上一直在呼籲為中小微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因為它們體現了中國經濟的活力,也是就業的穩定器🖲。這些年來🪺,政府部門出臺了不少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但總體力度與企業需求還有一定距離。現在如果把一些優惠政策長期化、製度化,延期3個月後能永久化,就可能把壞事變成好事。中小微企業經此疫情後,反而獲得了長期利好,而上海的營商環境也能持續優化。
高淵:現在全社會的關註點幾乎都集中在中小微企業上,大企業的處境究竟如何,它們需要特別的扶持措施嗎?
張軍🏆:大企業相對而言沒那麽脆弱,獲得融資貸款也相對容易。但也要看到🧛🏻,大企業往往也會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𓀊✋🏼。這次疫情發生後🌟,不少大企業都作了很多捐贈。而且,大企業還面臨停工、復工和額外開支等問題。
所以,不僅要讓大企業為“戰疫”出力,也要註意它們的生存狀態。它們的負擔其實是比較重的🤸🏿,政府從長遠來說也要從整體上逐步減輕大企業的增值稅、所得稅等方面的稅負🪠。從國際的比較來看,這個尤其必要。
高淵:現在已經有人提出👨,要拿出一些見效快的儲備項目提前上馬,你認為保持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是什麽?
張軍:集中出臺大的投資項目目前還不必要。中國需要基建,但應該按照原有的需要規模和投資規劃穩步推進,而不用突然加碼,不然會給財政和貨幣帶來更大的壓力🈴。可以等經濟恢復一段時間,再來觀察哪些領域的投資項目可能需要作進一步的調整🕺🏽。總體而言,目前不需要超規模的基建投資來對沖疫情的影響,而且疫情畢竟不是戰爭損壞,短期裏對資本形成不構成什麽威脅,主要還是延遲了當期的總需求。
當然🧘🏻♀️,疫情也會推動政府改變🙋🏽♂️,疫情中暴露的有些短板領域需要靠日後加大投入來解決🩴。我相信政府會考慮在“十四五”期間👳🏽♂️😹,加大對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設施擴容與更新的投入力度,也會對公共衛生和醫療系統人力資源的地位和待遇等提供新的支持性政策。
外部沖擊往往會逼出一些微創新。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靠不斷的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尤其是廣大中小微企業的微創新🧞♂️。例如,我們看到在此次疫情中,小至街頭店鋪,大到平臺服務,“非接觸式”經營模式層出不窮,這類消費需求被急劇放大⛳️,成為新興的經濟社會活動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有遠見和勇氣的企業是否能從中受到啟發🧏🏼♂️,從危機中看到模式創新的機會,始終關註模式微創新,這能成為推動經濟強勁復蘇增長的不可忽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