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昂2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
10月16日⛹️,“意昂2首席經濟學家論壇・2016 上海”在意昂2官网舉行🦦。意昂2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出席論壇並發表演講。
張軍教授提出,中國經濟中長期增長面臨三大威脅👼🏽。即債務問題尤其是國企的債務問題和地方平臺債務很大、民間投資意願很低👛,以及勞動生產率的回落。
以下為張軍教授演講實錄:
我今天跟各位匯報一下最近這一段時間的研究心得。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為了中長期的增長🤸🏼,為什麽國有經濟再重組勢在必行?》8️⃣。
我們當下需求側面臨很大問題✤,對短期宏觀穩定構成威脅👩🏻🎨。我們需要需求管理的政策能夠及時跟進,確保經濟穩定🫲🏿,不能因噎廢食🦧。但同時,我們還要考慮未來五年🤜、十年🧬✉️,以及更長遠的時間,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如何來得以維持。這是一個比較核心的問題。
三個中國經濟新現象
前天🤹🏼,我去首爾出席了全球知識論壇,其中有一個專場討論全球經濟增長🎽,我在那個環節也講了這些看法。我們在討論中國經濟當下問題的時候,可能大家已經形成了幾個共識,我稍作總結🪘,分為三個重要的觀察🧑🏿💻:
第一個就是,盡管GDP的增速下降到了6.5%左右🛐,但社會融資規模增加依然保持了兩倍於GDP增量的擴張趨勢。這兩者之間,現在開始嚴重分化,而在2008年之前,這個現象沒有出現過。

這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大家總是問,我們這麽多錢都去哪裏了▪️?我自己的看法,這個問題其實很大程度跟我們的債務有關系,因為我們現在融資規模依然增長比較快,很多都是為債務再融資了。對於GDP所涵蓋的領域或者行業🚣🏽♀️,信貸並沒有提供太多的支持🚯。
第二個,就是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持續顯著地回落,其中非國有部門的投資持續萎縮🏊🏼♀️,而且萎縮速度非常快,現在已經減速到了驚人的2%。如果沒有國有部門投資接近兩位數的增長,我相信我們今天經濟狀況會更差。
2002-2012年的10年,私人部門的平均投資增速為20%👩🏼💼,去年只有10.1%。而今年1-8個月下降到了2.1%,其中7月為-1.2%,9月稍有改善🏖,因此1-9月增長到2.5%🧈。競爭性製造業中,私人部門投資占比約80%。所以特別是從中長期來講,如果我們私人投資的規模不斷收縮,對未來中長期的增長🧛🏿♀️,當然是構成一個巨大的威脅。
第三☎️,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也是一個puzzle(迷)☄️,我們現在中國GDP增速在不斷地回落🙎🏽♀️,但城市就業卻並沒有出現很大的問題🏊🏻,城鎮失業率甚至下降了。
這個現象也是全球性的,因為前天首爾的那個論壇上,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巴羅講到美國也是這個情況。他把美國的經濟定義為不復蘇🐞,為什麽不復蘇?因為GDP的增長比如今年二季度只有1.2%🙅🏽♀️,但是就業每年都有連續1.3%的增長。所以對於美國經濟學家來說,這是一個puzzle,為什麽經濟這麽差,就業還在增長?
討論的結果,大家覺得是不是跟移動互聯網有關。比如某個美國人失去了專職工作,但是很容易在Uber上面找一個工作,這可能是一個全球現象。
中國現在也很有趣👷🏽♀️,我們從2008年經濟下行🫰🏼,特別是2010年以來,經濟下行到6.7%,但是現在失業率並沒有增加🔭。這個對於我們當下來說可能是一個好事情。
但是中長期來講👩👦👦,我覺得要打一個問號。就像這位教授擔心美國時所說,盡管就業還在增長,但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沒有增長,如果生產率不增長,我們潛在的增長率就會惡化🏄🏻。所以看上去我們就業還不錯🧑🦼,中長期也會有問題。
所以我個人的判斷,中國未來中長期的增長前景,其實受到三個威脅,這三個威脅跟前面提到的三個現象,是一一對應的。
第一,就是我們現在巨額的債務存量,這個怎麽破解?
第二,就是我們的所謂效率比較高、投資回報率比較高、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最大部分的非國有部門投資,投資增速明顯持續地回落。
第三💁🏿♂️,就涉及到經濟結構的轉變,這個轉變過程當中🐉👨👨👦,其實出現了一個令人擔心的趨勢🦍,就是我們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源泉不見了。所以看上去我們的就業不錯,可是這些人哪裏去了🤟,這些人可能他所在的行業或者部門,其實生產率沒有增長,而且未來也不見得生產率的增長有任何的空間。
威脅一👨🏼💻:債務怎麽破解🧖🏽♀️?
我們在討論中長期增長前景就是潛在增長率的時候🏊🏻,我們必須要關註的三個問題⏺。那我們先來說一下第一個問題🚑。為什麽是債務的問題🤴🏿。因為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這麽大🤱🏻,但是錢都去哪兒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就是2008年以來,我們社會的融資規模的變化,跟我們產出的變化之間,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分化現象👨🏼✈️。而這個現象在2008年以前🦀,其實是沒有的。換句話說☕️,就是每一塊錢GDP增量當中◻️,融資所需要的量,在快速地增加👩🏿🦱。
我們觀察下來⏮,在中國,這麽大的融資其實並不代表全部轉化成了固定資產的投資,相當一部分融資是因為債務存量的規模過大。債務過大🤽🏻,我們的央行必須通過再融資,來解決到期的債務。
我這次在首爾會議上📗,碰到一位標普的分析師😲,他也提到,中國的信貸增長當中,超過一半的信貸增量實際上是用於對債務的再融資↘️。這個現象可能很多人沒有觀察到。現在的融資規模🫁,它增速已經兩倍於GDP的增速。
因為我們負債的利息滾動的速度也很快👳🏽。我們都知道,如果拖欠一年債務不還,第二年的利息就會增長得特別快,如果你一直不還,利息也會越來越多。
加州大學一位教授做過一個研究,中國債務按照利息的部分,有再貸款,小額貸款、委托貸款等等,他做了一個簡單的測算,按照他的測算,他說這兩年中國債務存量產生的利息,在理論上等於當年GDP增量的兩倍🦹🏿♂️。假設中國GDP總量70萬億人民幣,增長6.7%,每年只有5萬億左右的增量🍵,但是現在僅利息這一項,2013年🏊🏿、2014年基本超過十萬億😑。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再融資變得特別重要👨🌾🚴🏿,如果你沒有再融資,你就會發生債務危機,這個經濟就會硬著陸💚。所以現在新增的融資,都跑這去了🚵🏻。
當然社會融資規模當中,商業銀行貸款還是占很大一部分🔃,大概超過60%到70%的份額。但是除了貸款以外,現在還有很多市場融資,比如說發債、股權融資🤷🏻、借新還舊等等,都是再融資的不同形式。
總而言之♠️🕊,我覺得🧔🏽♀️,債務問題對於未來的潛在的增長,構成一個巨大的威脅,如果這個現象持續太久,那我想它會不斷的吞噬我們可以用於經濟增長的資源,所以必然會達到一個天花板👨❤️💋👨。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金融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要維持未來增長的潛力,我覺得在債務問題上面👂🏻,真的要做巨大的工作。
我們現在也有一些辦法來解決債務問題🍟,包括對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能夠部分轉移🧟,其實這是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被提到我們的視野當中,就是所謂國有資產重組。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大家不願意去談👶🏼🙍♀️。
這個辦法二十年前就用過👨🏼🦲🪭,那時候大概有70%到80%的國有企業都虧損,成為財政巨大負擔⚗️,國有企業帶來很大的三角債問題🍴。這個規模越來越大,後來不得不用激進的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大量的中小國有企業被賣掉🧚🏽♂️⛹🏼♀️,保留下比較大的國企☝🏽,所謂抓大放小是這個意思。
現在又積累了二十年問題,所以我覺得我們在思路上還要有一些突破🥚。國企再重組並不是禁區,而且之前做過。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於國有製的改革,也是有了一個巨大的突破,所以我們不能閉口不言,這個問題要提出來🧎🏻♀️➡️🤜🏻。
債務問題將來是構成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的一個巨大的威脅。現在的微調🖖🏻,其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我建議,債務問題要從國有經濟第二次戰略重組這個層面考慮👷🏽。
現在從企業債上來看,大部分的債務是少數的巨型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平臺欠下的🤾🏻♀️。最近同濟大學有一個年輕人做了一個很好的研究,中字頭,央企其實欠了巨大的債務。這些債務的解決🤌🏽,可能要通過股權的改造來加以解決。這是我想談的第一個問題🤷🏽。
威脅二:民間投資意願很低
第二個問題🥇,就是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其中私人投資的下降😧,值得我們高度關註👋🏼。中國經濟的回落,很大程度是因為固定資產的投資,在某些地方出現了過山車一樣的下滑♊️,今年上半年👩🎤,才有一些反彈🏊♀️。

過去這兩年♢,房地產增速都是一路下行,去年只有1%的房地產投資增速的增長。這也解釋了為什麽一線城市房價會漲得這麽快。
我這裏有一個簡單的數據,2012年之前的十年,私人部門平均的增速大概有20%🫸。而且在很多領域,特別是像製造業當中,私人投資的份額也很大,達到60%。如果私人投資下降的速度很快,就會導致整個實業投資萎縮☆。
去年私人部門投資就已經腰斬🛀,只有10.1%的增速。今年1到9月份,就非常可怕🖐🏿,只有2.5%,而且其中7月份是負1.2%的增長,8-9月份有一點增速回升🧑🔬。但私人部門投資意願👨🏻🎓,仍然非常低🚂🧎🏻♀️。
現在大家都批評政府投資太多,當然這個問題要兩邊看🛌🦅:如果沒有政府投資的跟進,沒有大量的基礎設施項目的獲批,和融資的落實🕚,我們的投資狀況會更差、中國宏觀經濟的狀況會更差,總需求會更糟糕👳🏿。
短期看⏏️🤾🏽♀️,維持國有經濟投資較快的增長,可以使得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定💐,托底經濟增長。但是從中長期來講👩🏼🎨,民間資本投資增速回不來,這對中國經濟是比較大的威脅。
大量的研究都證明👨🏻🎨,國有投資的凈資產收益率ROE要低於非國有的ROE👍🏼,投資回報率是比較低的,當然這部分國有投資本身包含了交通、公共基礎設施等公益性項目🏋🏿♀️。
另一方面,國有這一部分投資🥕🧊,不僅僅它的ROE比較低,而且全要素生產率也比較低💇🏿♀️。從中長期來講,經濟的增長要靠生產率不斷提高。在結構層面上,生產率不斷的提高🟢,肯定主要是要依賴非國有部分投資🤌🏽,它的份額在所有的行業領域都有明顯的改善和提升,經濟才能恢復增長🦔🧐。可是民間資本投資的大幅下降,對未來的增長就構成了威脅,我們該用什麽方法改善私人部門對實業投資的意願。
除了在製度層面上,在產權保護、立法層面上,要有一些實質性的改進。最重要的是,我們還要處理這樣幾個問題👩🏻🦯➡️:第一,現在大量的非國有經濟,融資的約束還是比較嚴厲,不太容易借到錢,資本市場融資也不容易✭🌦。
最近我看到有一個報道,現在我們國有企業投資增長比較快,因為私人不願意投資了,但國有企業在市場上融資的份額,超常地大。這告訴我們一件事🚣🏻,在融資市場上,國有企業勝出了💪。可見,對非國有經濟的融資約束問題現在還是沒有解決,這個對我們未來民間部門的投資意願改善,還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第二個就是行業的準入,國有企業在很多行業居於主導、壟斷地位🍯,很多私人企業依然面臨巨大的行業壁壘。其實我們可以看很多行業當中,非國有部門投資的份額🚺,以及產出的份額✂️,你大概可以看出中國在哪些行業,國有的部門的主導地位怎麽樣,在哪些行業非國有部門份額是怎麽樣的,這是很容易看出來的💄。
總體上來講🧏🏿,在大多數的服務業,就是附加值比較高的服務業,大多數的上遊產業,國有企業基本上是控製或者說是主導🏭、壟斷的👶🏽,非國有部門份額都很小👩🦯。相應當然還有所謂的不公平的競爭🧚🏼♂️,不公平的待遇,我想我們很多企業家,他們都感同身受〽️,比經濟學家知道得更多。
這些問題我們講了很多了,但是並沒有答案。可能我們不能繞開這些問題👨🏿💻,我們得超越🧑🏽🍳。這個超越🛰,可能就是涉及到整個國有經濟的布局🫢。
二十年前🐱,當時朱镕基主持國企改革的時候📒,當時也是這個思路,就是你得超越當時的那些爭論⚡️。如果對國有經濟有一個整體的戰略布局,那麽明確限製國有部門在很多競爭性領域的擴張💇🏽,這樣可能重新為非國有經濟在中國未來發展的空間,以及解決或者突破它面臨的融資約束這個老大難問題,找到一個突破口。
所以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呼籲國有經濟戰略性的再重組🧎🏻♀️➡️🤷🏻♂️。在某些所謂戰略性行業我們可以保留一些國企🤽,當然這個也需要非常謹慎的來加以區分🚒。
到底什麽是戰略性行業?二十年前,我們有過一波討論,當時政府下大決心要實行抓大放小的改革🚵🏼,釋放大量的空間給非國有經濟💁🏿♀️,從而保持後十年的經濟增長,那次國企重組起了很大的作用。現在我覺得我們又回到了十字路口,依然需要突破🙆🏿♂️。
威脅三:勞動生產率回落
最後威脅中長期增長的就是🦏,勞動生產率增長趨勢,我們過去有8%的勞動增長率增幅,現在已經回落到6%以下,這個趨勢在很多行業變得更加的明顯🧒🏼。
如果越來越多的勞動力進入到那些低端的服務業🤾🏽♀️,非正規部門就業的話😲,那未來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源泉在哪裏💇♀️?那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關註。
最近我跟我的學生做了一個研究,因為中國登記失業率數據,官方的數據是沒有變化的,4.1%,十五年都沒有變🛣。可是GDP的增速我們現在看到在2008年以後🙆🏼,一直是一個下行的趨勢🏊🏿♀️,所以城市的登記失業率,看上去沒有什麽參考的價值。
我們現在還有調查失業率,調查的失業率比我們的登記失業率高出一個百分點,基本在5.1%🤽♀️👮🏼♂️,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沒有變化的話,是不是這個數據就不對呢?我覺得也不見得。
在這個研究裏面,我們取得大量中國城鎮住戶調查數據(UHS):包括四個省區2005-2012年的數據;三個省區2005-2009年的數據;在這七省中,有四省能提供2010-2012年的月度數據。
雖然從技術上來說,我們的樣本容量並不大,但這些省區分別代表了沿海、內陸⚫️🏋🏻♀️,以及東北地區😔🏋🏽♀️。所以🖲,經過適當的調整和處理👩🏻🦼,我們能從中推算不同省市的失業率,進而估算全國真實失業率🪄🧢。
我們發現,中國城鎮失業率盡管在2005年時可能高達10.7%,但它很可能在過去十年裏逐步走低,到2012年已降至7%。也就是說,2005至2012年期間👩🏽🏭,城鎮人口年平均失業率為8.5%。
這些數據以及我們的其它發現,與官方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在時間序列上毫無關聯⭕️。但如果不考率時間,在截面意義上看✋,官方的城市登記失業率與我們實際估算的失業率成正相關關系。
經濟放緩🧜🏽♂️,失業率卻沒有惡化,國家統計局給了一個解釋😵💫,說因為我們現在的服務業擴張的速度很快,2012年,GDP中服務業附加值的占比,首次超過了製造業,所以現在服務業變成中國經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驅動力量。

沒有出現嚴重的失業增長,給中央政府不願出臺擴張的財政政策🦶🏿,或者寬松的貨幣政策,一個很重要的理由。
但是現在問題是,如果真的政府把目前的就業穩定當做宏觀需求管理政策目標,就是說,只要我就業穩定,我就維持這個現狀,則可能是個誤導🧜🏼♂️。因為從中長期來講,背後的勞動生產率下滑被忽略了,這對於未來的經濟增長,構成了一個威脅🧙🏼。
上圖是根據H-P濾波對我們的失業率做的處理🍫,在2005-2012年👮♂️,從趨勢上看,GDP產出在回落,就業率還在增加🕵🏿,說明我們單位就業率產出明確下降,所以我們勞動生產率增長明顯的在惡化🎀。
中國和美國的情況可能不一樣,像美國哈佛大學巴羅教授談到的,GDP增長很慢,但就業增長還非常強勁👨🦳,這很難解釋。但是有一點經濟學家可以肯定,就是如果勞動生產率不增長🟣,經濟的未來增長源泉就沒有了⚅。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值得我們高度的關註。
中低端服務業就業增長加快,但對生產率貢獻很小
我的同事章元教授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進行測算的結果顯示⛔,三個產業的就業在這幾年發生了變化,能夠發現經濟結構的變化非常明顯🤾🏼♂️🔝,在2010年的前後五年🐧,製造業和服務業吸收的就業人口被倒過來了:製造業創造的就業明顯在下降,而服務業創造的就業明顯在上升。

服務業超過製造業,開始提供大量的就業,但是服務業的口徑很寬泛,不同的服務業品類,附加值的差異非常非常大🦸🏻。而中國目前的情況是,中低端服務業的就業占比驟然上升。
所謂的低端服務業,就是那些生產率年復一年都不增長的服務業。比如說我家雇了一個保姆,這個保姆在我家幹了五年十年💊,一年掙六萬塊錢,五年可以掙三十萬🪫,但是他的生產率沒有任何增加。

如果我們現在服務業的大量就業人口都在從事這些中低端行業,那麽勞動生產率真的增長的就很小。我們大家知道😻,製造業最重要的一個驅動經濟增長的能力就是💟,它能迅速的提升勞動力的收入🏊♀️,提高勞動生產率🎡。
衡量未來的潛在經濟增長率,生產率的強勁增長是不可少的,可以說這是個核心。經濟要保持持續增長,要求市場能夠把更多的資源包括勞動力🧔🏽♀️🏄🏿,配置到高生產率的部門📗,或者是生產率從增長比較快的部門,包括製造業和中高端的服務業。
所以,我們要對未來保持謹慎的樂觀,不見得中國經濟真的如我們所希望的,朝著正確的發展趨勢在走。
中國經濟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那麽,怎麽來解決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跟第二個問題有關系,因為中國發展到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的階段以後,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製造業實現技術突破😋。也就是說,產業升級是未來中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但如果因為製造業的私人投資意願慢慢在萎縮,那麽它創造就業的能力,就已經在惡化。
這三個問題,匯總到一起👨🏼🏭,我覺得在這裏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看法。二十年前,中國經濟也是非常不容易🪫,我們後來形成了一個共識👳🏻♀️:中國的國有經濟布局和戰線都拉得太長🧎➡️,那麽所以要不斷的縮小他們的戰線,讓他們在一些競爭性領域裏,要大規模退出📬。
在這二十年當中,國有經濟從過去的虧損者,財政的補貼者🦢🚁,負擔者,已經變化了一個壟斷者,主導者。他可以創造利潤,因為他投資回報率並沒有私營部門高🔔。十八屆三中全會有了這個混合所有製的這個概念👩🏿🚒,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突破⛽️。
但是光有這個還不行,很大程度上,我們還得要從整體上把國有經濟的戰線拉回去,不能讓它在很多領域當中拉得太長🙇🏻♀️,擠占很多高生產率的行業資源。
如果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再形成一個共識,那我覺得我們的債務問題也好解決,很多負債比較高的國有企業,我們可以進行資產重組,化解國有企業面臨的債務壓力🐞🕺。
如果我們可以形成共識,我們就可以盡快的掃清那些我們討論了很久的私人企業融資難、準入障礙高的問題。同樣呢🤸🏽🐾,對於我們未來的整個經濟結構的轉變的方式,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不是把我們的一些勞動力推到低端的行業🦤、沒有生產率增長的部門。那這樣的話,未來的中長期的增長🧑🧑🧒,我們才有希望💘。
我就講這麽多🦽🥠,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