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雙循環和“十四五”,經濟學家圈專訪了意昂2院長張軍
采訪&文字編輯:邱思睿
經濟學家圈↖️:十四五期間◽️,您覺得最關鍵要做的事情包括哪些?
張軍:十四五這五年應該是很特別的,因為現在跟五年前很多事情有了根本的改變,未來五年我們要做的事自然也要有相當大的不同🤩。現在一個是中美(經貿)關系的倒退👲🏻,一個是全球經濟蕭條的到來,這對我們未來的經濟發展會有非常大的影響,十四五的規劃肯定要考慮這些大變局,規劃和戰略必然要做出大的調整。
這些變局雖然我們幾年前多少有所預料,但來的這麽快👩🏻🎤,這麽猛,我想是出乎意料的吧。2018年初中美貿易發生嚴重摩擦的時候,我們大都覺得這個摩擦再正常不過,日本韓國都有過,沒有什麽了不起👲🏽,通過雙邊對話和磋商,中美之間肯定能找到解決辦法,事情慢慢會過去。老實說🔊,我們大家應該都有這樣一個基本的估計,不太有人把中美貿易摩擦看得對中國特別的危險⇒,即便是海外研究中國經濟的專家們也有類似共識,就是中美貿易摩擦會得到解決。事實也是這樣🧜🏽♀️👩🏻🦼➡️,經過多輪磋商,雙方達成了協議👨❤️👨。總的來說👨👦👦,中國經濟在2008年以後已經開始糾正貿易不平衡問題,擴大更多的內需市場,把對全球的貿易余額大幅度降了下來,從2007年占GDP10%下降到現在差不多接近完全平衡🚵🏻♀️。即便是貿易總額🕵🏼♂️,相對於GDP的比重,也從最高時大約65%下降到現在的差不多30%的水平,至於說中美雙邊貿易還存在不平衡,大家都理解是一個需要靠雙方共同努力的問題,特朗普上臺之後,策略性地選擇在這個問題上持續給中國施壓,但中國確實承諾開放更多的市場給美國🙆🏿♂️。
但是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兩個因素互相疊加,一是美國進入到大選季,特朗普為了爭取連任要甩鍋推責,拿疫情來說事🤛🏿,再加上之前存留的中美貿易逆差問題🐆,突然轉變對中國的態度🗯,政治上采取敵對政策🖇👰♂️,威脅與中國全面脫鉤,打壓中國科技公司🚲,甚至要終止與中國學術與教育往來🧏🏿♀️。這已經走得太遠,這一切已不能簡單歸因於大選需要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美國朝野對中國經濟崛起和中國發展模式的態度,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這次全球疫情大流行對很多發國家的經濟確實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比上一次大蕭條有過之而無不及。薩默斯說🥹,全球經濟進入了長期停滯,意思是說🤩,除了修修補補,艱難度日,未來10年都不太可能再有起色🖨。大多數經濟學家對全球的經濟未來表示悲觀,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確實出現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未來十年正好又是中國確定的分兩步走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關鍵時候。按計劃,今年是我們第一個百年目標完成年、然後開啟第二個百年目標。從2021年到2035年這十五年,我們要做三個“五年規劃”,落實第一步的發展目標🕥🙍♂️。現在做的十四五正好是第一個十五年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而且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開始。跟美國的關系改變以及疫情造成的全球貿易、投資和經濟的持久衰退和蕭條會給中國經濟發展造成什麽影響、多大的影響,這些問題都必須要有充分的估計⚰️。在這個條件下💶,我們才能做出客觀的和實事求是的規劃出來。經濟學家圈⛳️:對於十四五期間的勞動人口減少您有怎樣的看法?
張軍👩🏿🎤:隨著出生率的轉變,我們的勞動力增加速度大約在2010年左右就出現拐點了。這個變化可能是結構性的🧑🏻🦲,不太會逆轉了。這對中國經濟當然有影響🤵♀️。主要的影響體現在我們的潛在增長率會降下來,日本和韓國都是這樣🧑🏽⚕️,都經歷這樣的結構性變化🔃。至於降下來多大的幅度,不好說,但我想畢竟我們的人均收入和資本存量還沒有達到低增長的臨界值,應該有大約7%的增長潛力💪。要註意,這幾年我們主動下調了我們的增長目標🐟,政府對增長的預期也確實沒有那麽高了,2013年以前我們的增長目標值一直是在8%🧒🏼,現在這些年我們逐年下調增長目標,到了6%左右,甚至政府容忍的增長目標再低一點都沒有關系。下調增長目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為要考慮環境成本,要更多關註民生,也要處理過高的杠桿率,並強行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但是,下調增長目標之所以是可能的,主要是因為勞動人口的持續減少和流動人口規模的銳減,就業壓力顯著下降了,而且隨著互聯網和新技術的普及,新的經濟活動不斷湧現,年輕人自我就業和創業的機會大增。這些都有助於吸納因經濟增長放緩造成的就業壓力🫸🏻。
確實👩👩👧👧,過去10年👱🏿,技術的驅動,使得中國經濟出現了顯著的結構變化。我們應該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鼓勵未來更多的生產性和創造性的要素資源能夠持續創造新的經濟部門🍒,提升我們經濟的整體生產率水平。同時💅🏽,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包括大數據🆘、雲計算、AI和5G的應用能夠為我們傳統的經濟部門賦能,就像金融科技改造傳統銀行商業銀行那樣。
大家都看到🤷♂️🏨,這次疫情以後,中國經濟確實有加快數字化轉型的趨勢🙎🏻♀️🚵🏻♂️,這是好消息。我這次來重慶參加零售金融數字化轉型的論壇,傳統的銀行,不管大銀行還是中小銀行🏌🏿♂️,現在都面臨大量的競爭壓力,就是朝科技賦能的方向,用技術方案來創造新的消費場景🫸🏽。我覺得這個對中國經濟有非常長遠的影響力🚴🏼♀️。數字化轉型的趨勢會讓大量的經濟活動走向線上和平臺化,尤其是在服務業。我在最近寫的文章中說,盡管這次疫情讓中國經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疫情期間讓我們的消費者和企業都體驗到了數字經濟帶來的安全和便利👨🏻🔧,看到了經濟數字化的巨大潛力。我相信從此以後我們搞學術會議一定是線下和線上結合,慎思之是線上為主。將來的社會會保留“社交距離”這個規範, 所以服務業會進行徹底的數字化轉型🥽。金融科技雖然前幾年我們講了很多🙎🏻,但是那時候冒牌的東西太多,現在不同了🆘,我們的確進入到了金融科技的時代👨🏽🔬,這是顛覆性的變化。這一點我相信。經濟學家圈👝:對於城鎮化在十四五期間的作用呢?
張軍:我預料,接下來經濟轉型的這個十年會特別快🦿,疫情以後會加速經濟的數字化轉型🚵♀️。但同時,我們應該對之前的經濟發展戰略會有大的調整,比方說糧食的安全問題、能源的安全問題、醫療資源的安全問題👩🏽🚒,會有更長遠的考慮⚉,也要有相應的措施加以鞏固👩✈️。還有產業鏈的安全問題🫃🏿,特別是像核心技術供應鏈這樣的關鍵領域,我們肯定也會在規劃中加以考慮⏩。我們不希望將來過於依賴美國和其它發達國家的技術供應,但我們又要保持對世界的開放和技術合作,不能封閉起來。中國的巨大市場,包括技術市場,對全球的企業有持久的吸引力👩🏿✈️,我們要有足夠的信心。
然後我們再說城市化。這幾年,國家層面上對中國經濟的區域融合考慮的比較多。這也是因為通過這四十年的高速發展,現在到了思考我們怎麽樣更好地深耕我們國內市場的時候了🖋。我們現在已經提出區域經濟融合的多個戰略🤜🖨,包括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慶成都的雙城經濟圈戰略,提出了很多🫃🏽。我覺得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必須與區域融合的戰略保持方向的一致🤸♂️,因為區域融合戰略是基於現有的城市群和都市圈而做出的𓀒👨🏽。這一定是代表中國城市化的方向🛠。我不贊成城鎮化的提法,因為無論經濟總量🥏,還是人口流動🤵🏻♂️,區域融合的發展戰略都是以超大和特大城市、大城市為主的城市群來推動的🛣,這就意味著說我們未來的城市化格局應該是和城市群的分布高度疊加的✊🏿,我們不可能反其道而行之。尤其像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這是中國的天然發展軸,因為上海對長三角有巨大的輻射能力,而長三角又是整個長江經濟帶的龍頭🔖。目前長三角的經濟總量占中國的四分之一,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接近一半,這是中國經濟意義上真正的發展軸。再加上京津冀、粵港澳🙎🏿♂️,其實70%多的GDP總量都會集中在這些地方🙍♂️。這意味著人口的聚集也應該會在這些地方。經濟學家圈: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對經濟學規律有沒有改變?
張軍🧹🚚:我直覺上認為是有比較大的影響👮🏻♀️。因為現在的經濟學主要是基於古典的市場來討論經濟的變化,而古典市場上最主要角色是一個買者和一個賣者,而且彼此還存在信息的不對稱。不管再怎麽聰明的人,作為需求方從供給方能夠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因為信息不對稱❗️,就會創造第三方的機會來獲利👩🦼➡️。也就是說,如果我能夠幫助解決這種不對稱的障礙🤛🏼🕉,或者讓這種障礙變得不是那麽的嚴重✂️,這就是一個可以盈利的機會。而只要有這種機會,市場就會朝著這個方向發育,這就形成了持續不斷地創造新的經濟活動,也就是說市場上發育的方向就是不斷地彌補由於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供需之間的鴻溝🌐。市場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厚。也就是說供求之間的“中間層”的組織越來越多。我曾經在二十年前翻譯過一本書,書名就叫《中間層組織》,討論的問題其實就是這個。市場交易雙方為了讓交易能夠更好地完成,需要彼此收集對方的信息💲,而搜尋是有代價的🧾,而且還需要第三方來監督🔡,防止欺騙。就是說💂🏼♂️☯️,我不僅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來了解對方的誠信,那我還要考慮到萬一對方欺騙了、違約了,我們怎麽樣來保護自己的利益💂🏼,我們怎麽樣來監督這個事情。這些事情最後都是通過市場上購買第三方的服務來解決的。所謂的發達市場🏃♀️➡️,相對於初級的市場🧘🏿♀️,發達在什麽地方呢🛄,發達在中間層組織發育的比較飽滿、比較厚。
所以,經濟學家像威廉姆森🖌、科斯他們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之後,一下子就讓人們明白了市場為什麽越來越厚的道理☂️👴🏽。但交易成本的概念也讓人有些困惑✌🏻,因為越發達的市場經濟好像就代表著交易成本的規模越大🎡。聽起來是個悖論,當然我們不能反過來說發達市場經濟的交易成本更高。
當然,人情社會的情況不太一樣👩🏽🏫。講究人情的社會,做生意可以不需要合同👈🏼,但那不是市場經濟😘,另當別論。但上世紀那些最重要的經濟學家萬萬沒有想到,今天的技術可以解決那些古典市場的難題。現在這種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生物技術等等技術的發展會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種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很多經濟學的研究。過去我們經濟學中討論的命題有很多都會不存在☃️。比方說現在有了大量的數字化平臺,你都可以變成一個獨立的職業者,不再受雇於一個公司或組織🧑🎓👰🏼♂️。像滴滴的司機🤼♂️,只要你願意,每個人都可以去開專車,你不需要綁定在一個具體的出租車公司,也不要簽一個就業合同。這對勞動力市場有一個巨大的顛覆,顛覆勞資關系,甚至影響立法🟤。在發達國家,勞資關系和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等等都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現在我們出現了越來越大的所謂“gig economy”,也就是零工經濟的現象。
其實,就業和勞動力市場是宏觀經濟的基石🎉𓀒,一旦就業和勞動力市場發生根本改變😖👩🏼🔧,整個宏觀經濟學都會要重寫。我們理解的宏觀經濟平衡🌘、我們製定的宏觀政策,都是基於菲利普斯曲線、奧肯定律這些理論的。但現在看來,這些基礎並不牢靠🥺,會發生巨大改變🚣🏿。過去我們將經濟發展,理論上都是關於正規部門和正規就業的擴張的👭,但現在勞動力市場的改變會讓正規部門和非正規部門的界限消失。
經濟學家圈:您如何評價目前國內的經濟研究?對青年經濟學者您有什麽建議?
張軍💆🏽☃️:形勢比人強。我覺得我們沒有特別關註技術變化對經濟的擾動,甚至顛覆性的影響,也沒有去觀察和思考這樣的變化如何影響經濟學😗。對中國的社會科學家而言🕵🏽♀️,現在和未來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們的技術發展越來越快🙍🏽,難道對我們已有的理論沒有影響🍹?過去這幾十年我們剛剛經歷了把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出來⚰️,但技術的變化很快就讓我們不需要他們了🧔🏻♂️,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和不能忽略的重要問題🧏🏻♀️,但是我們經濟學家的註意力根本不在這上面。
我們現在的青年一代的經濟學者,基本素質相當好🤐。但總體上也還沒有真正關註中國經濟正在發生的最重要的變化,大多數還在跟隨主流經濟學範疇內的問題,很多是從文獻得到的問題👮🏿。你看現在無論在國內發表的這些期刊論文🚣🏿,還是在國際頂級期刊上中國年輕學者發表的這些論文🫄🏼,總體上我覺得都還是遵循這樣一些傳統的命題。比如說經濟增長、生產率、結構變化,勞動力市場👩🏻🏭,總的還是這些東西👨🏻🦳。即便是一些有趣的問題,研究中只不過改用了中國的數據來做驗證的,有原創思想的東西不多🤹🏿♀️。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現象,狀況的改變需要時間。不過🐜,我們需要自覺和清醒🧦,中國經濟發展得太快了,我們太多的知識分子沒有跟上。有時候我到一些著名的科技公司去調研🤹🏻♀️,很有感觸,從研究上說🚐,我們的大學在很多方面很落後了🧑🏻🍳,視野和能力還不及那些公司啊。比如,人家用大數據👐、AI和超級計算機來解決很復雜很基礎的問題,找到了解決很多我們經濟學涉足的實證經濟學問題的辦法,我們的研究做不到。每次到了這些地方我就覺得我們的大學真的是非常落後,我們的教科書🍡🤷♀️、課程表🥮💈,這些東西都還停留在半個世紀前📶‼️,完全跟不上我們經濟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怎麽去教學生?所以我有一次講🚴🏻,我說你看現在課堂上我們還在用曼昆的宏觀經濟學教科書🧔🏽♀️、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等等,這些教科書的內容跟我們看到的現實脫節很厲害,裏面沒有互聯網🤓、也沒有電子商務、大數據、AI,沒有智慧城市、城市大腦對吧👁?沒有Fintech,沒有共享經濟、沒有平臺經濟🧑🎄、沒有零工經濟現象🙋🏽。你不覺得脫節得很厲害嗎👠🦪?
我希望我們的年輕經濟學人應該跑到前面去🤼♂️,應該多去跟蹤我們的技術改變對經濟的影響,多去觀察這些新的現象。在這個上面能去尋找創新的機會,做好的研究🙅🏿♂️,我不是說主流經濟學關心的那些問題不重要,而是說那些問題它的重要性已經大大地下降了,我們有比這更重要的現象和問題,但是現在沒有引起我們太多的關註,甚至集體的意識都嫌不足📈。
文章來源🎯:經濟學家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