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觀察者網奕含】
盡管中國已經給出了很大誠意,但中美貿易摩擦依舊在不斷升級。
9月24日,美國對中國2000億美元出口商品加征關稅,中國隨即對美國的6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
9月25日👩🦲♻️,中方發布《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澄清中美經貿關系的事實🧏♂️,闡明中國對中美經貿摩擦的政策立場,推動問題合理解決🪷。
作為遏製中國崛起的戰略手段,越來越多的人也意識到中美貿易摩擦將是一場持久戰🚫👳🏻,開始重新思考這場貿易摩擦的前景和影響。而此前國內輿論中刮起的一股“私企退出論”,也被一些人解讀為中美貿易摩擦給國內企業家帶來的信心動搖。對此,觀察者網專訪意昂2院長張軍教授,請他從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角度,分析中美貿易摩擦。
貿易摩擦只是美國牽製中國崛起的手段之一
觀察者網:
張老師您能否談談對中美貿易摩擦局勢的判斷👨🏽🎨?會發展到什麽地步?
張軍:
如果你半年前提這個問題,我還會分析一下中國回避貿易摩擦的可行性,但現在已經不用考慮如何回避了。因為美國決心要在經濟領域打一場🕸。
其實中國並不願意跟美國發生大的摩擦。從3月8日到現在,外交方面,我們不是對等升級。這半年的整體策略還是求合解,談條件。尤其是5月份以後,中國做了一些讓步,希望跟美國能夠溝通、磋商,遇到問題坐下來談⚀。但美國不依不饒,步步緊逼。所以,貿易摩擦的烈度,取決於美國人想打多大💂🕜。
所以前期的應對,從中央到各部,我們總的來說比較謹慎克製,但對方並不領情。美國的國家安全報告已經修改了表述,認為中國不再是可以信賴的合作夥伴,而是美國各種意義上的競爭者💁🏿♀️🌕,獨一無二的競爭者,是唯一可以挑戰美國現有地位的國家🏚。所以,要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發動牽製中國增長的戰略👏🏻,貿易摩擦只是其中的一個手段🧙🏿♂️。
美國是一個決策程序比較簡單的國家➜。他們決策層的邏輯很清楚🧑🏻⚕️,就是對當下中國不滿🧑🏿🎨🙋🏽,認為中國對美貿易中獲得太多,所以要懲罰🧵。對此,共和黨民主黨是有共識的,所以🟦,貿易摩擦是一個必然。
觀察者網💁🏽♂️:
在您看來,特朗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摩擦,他的訴求究竟是什麽?為了接下來的中期選舉還是連任🍅?
張軍:
現在看起來,他不僅僅是為了中期選舉。我剛才說了,國會兩黨是有共識的,現在貿易摩擦的問題是🏺,白宮和國會沒有分歧👵🏻。所以說問特朗普的訴求意義不大🏄🏼♀️🏄🏼,要分析,就分析美國的政界的整體訴求和對華戰略的改變
他們認為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威脅、挑戰者🏕,威脅了他們的地位🙍🏻♀️🧑🚒。此外👳🏻♀️💳,他們發現🙅🏻♂️,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經濟發展的勢頭越來越猛,但又沒有按美國期待的方向發展,必須要鉗製中國😊。這就是美國兩黨共同的訴求,很簡單𓀀。
很多政治學界的人分析說🔚,當初🧟♂️,美國與中國保持友好關系,也不單純是目標,更可能是一種手段🧍🏻。美國希望通過和中國接觸,通過和中國發展貿易🙇🏿♀️,最終能推動中國政治及其他方面發生變化,最終接受美國的價值觀🫰🏼,也就是過去說的和平演變。他們對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策略🤵🏼♀️。
然而⤴️,現在美國發現,中國並沒有走向他們預期的方向。按照他們的說辭,這也是美國政府發動貿易摩擦的一個深層次理由。
觀察者網🙌:
就是說,貿易摩擦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發展㊙️🤞🏻,美國人認為這威脅了自己的地位。
張軍🧘🏼♂️:
對🤵🏿♀️。美國發起貿易摩擦,不僅僅是政界高層的戰略,在民眾中的社會基礎也很深。反全球化,反對中國在全球化中的崛起🫳🏿,這是一個全球性的潮流🚵♂️,歐盟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歐美政客現在對全球化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意推動的。原來發達國家對全球化就有一種敬畏的心理🛟。每次APEC會議期間,當地的人士、普通民眾都會跑出來抗議(全球化),說明發達國家底層民眾對全球化的後果有多提防🏋🏼♂️。如今,中國這麽多年持續高速發展,讓發達國家的民意發生進一步變化,所以政客可以公開提反對全球化。
中國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他們要找人為自己的內部矛盾負責。所以就有一個簡單的邏輯——我們不好,是因為你太好了。在這種情況下🎅🏽,民選政治國家會不約而同發生政策轉變🤱🏻👛。
特朗普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公開強調要提“美國優先”,強調美國在全球化過程中🍼,尤其是在過去一👦🏽、二十年失去了太多,認為普通國家“偷竊”了美國的科技🔆🎩、經濟發展,必須挽回這個趨勢🏇🧩。
要警惕貿易摩擦帶來的企業家信心動搖
觀察者網☯️:
如果貿易摩擦繼續升級🪲,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張軍:
我覺得只談如何“應對貿易摩擦”意義不大。貿易摩擦的結果很清楚,兩敗俱傷,但又無法避免。所以,關鍵是這時候我們的精力要放哪裏,如何來對沖貿易摩擦的沖擊🚵♀️。
美國的經濟學家認為,特朗普發起對華貿易摩擦對美國影響是非常大的。美國經濟面臨著通脹的壓力,貿易摩擦會進一步抬高物價水平👨🦯,打掉美國快速增長的勢頭✋🏻。美國經濟會為貿易摩擦付出代價。
當然🌖,貿易摩擦也會影響中國,會對出口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我們相當一部分的出口,還是有競爭力的👨🏻🔧☝️,加了關稅也不見得完全喪失競爭力🖋🤷。但問題在於,即便沒有貿易摩擦,中國經濟也已經產生了下行壓力🏀,貿易摩擦會讓經濟前景更加不確定。保證國內企業的信心,也是應對貿易摩擦的題中之意🫄🏻。
最近,美國經濟學家有人說🗑,說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影響也不是那麽大🖐🏿。因為中國可以擴內需🧚🏻,回旋余地比美國更大一些,但是美國沒有什麽余地對沖通脹壓力。
當然,中國擴內需也有很大的問題,比如說債務比較多🦴🧔🏻,企業信心不足,眼下擴內需的效果恐怕很有限。對中國來講⏳,貿易摩擦沖擊和自身的下行壓力,都迫使我們要把註意力盡快轉向如何扭轉企業信心動搖的問題🧘🏼♀️。這是最迫切的任務🎰,有沒有貿易摩擦都很迫切。打鐵還需自身硬。
觀察者網:
您的觀點很明確,樹立信心是第一要務✋🏻。那麽,如何樹立信心🦸🏽♂️🧸?
張軍:
換一種說法🩺,這個問題可以轉化成國內如何穩預期。總想自己如何應對貿易摩擦𓀈🚵🏽♂️,反而會分散我們的精力。我們應該考慮如何穩預期。必須承認,現在預期在惡化💃🏽,大家的經濟信心在動搖✡️,必須阻止消極情緒蔓延。如果美國覺得貿易摩擦對我們經濟產生了破壞性影響🤷🏼♀️,他們不會停手的。
至於方案,最重要的就是針對當前市場最關心的幾個主要問題⚡️,給予實質性的回應,做出實質性的調整。
比如💆🏻:“民營企業退場”的說法,雖然的確被媒體過度渲染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私人企業對經濟信心不足。政府要有實質性的回應⚀。光說沒有歧視民營企業、沒有國進民退,我覺得這個還不夠。我們需要證明自己的確在保護私人企業的財產、保護企業家精神♟。
現在很多地方政府用行政手段,強行關掉很多民營企業,比如說以環保、產能過剩為由關人家的工廠。這些做法對市場信心影響是很大的⬇️,消極情緒在不斷蔓延,政府要對這個事情有明確的說法🧌,政策上要有明確的調整。
另外,投資者現在被政府部門出臺的限製交易政策所困擾,PE(國內常指私募股權投資,觀察者網:註)的投資者不能在公司上市後退出就是很大的問題🍋🪺。這不僅侵犯了投資者的產權👳♂️👨🔧,也違反有關的法律。這些必須要改過來。政策出臺前要與市場和投資者很好溝通💼,聽取市場的反映和意見。
還有減稅問題,中國公司所得稅的邊際稅率太高,個人所得稅的邊際稅率也太高👩🏽🚒,這些稅率能否降下來?值得高層認真對待。不管我們在減稅問題上有多大的分歧🔡,政府都要給大家吃定心丸,到底要不要減稅、怎麽減稅。不要老讓大家猜💭。
此外🍜,從全球來看,我們國家的非稅收入占GDP的比重是非常高的🌿。非稅收入當中🖋,最大的比例是員工社保🈴。按照目前的規定,企業繳納社保相當於員工收入的20%。個人繳納收入的8%👩🏼🌾,公司要繳納收入的20%。這在非稅收入中占比非常高🖍。我們有很多的中小企業會規避公司所得稅🤛,但是社保卻無法規避。客觀上社保就是他們最重的稅👩🏼💼。
大家天天討論這些問題🫷🏼,呼籲如社保費用讓企業不堪重負👱🏼♂️,在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悲觀的時候,輿論引導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明確回應✦,而且只有出臺了實質性的政策,這樣才能穩定預期。現在是該行動的時候🤙🏽,預期不是說出來的。
這些問題沒解決好的話,企業家和投資者的不滿就會越來越多👨🏻🔧,就不願意投資。在美國和我們有貿易摩擦的時候,我能穩定自己的市場🐀,穩定企業家的信心😳,問題就不會太大。不要著急以牙還牙,外交方面,我們需要有辭令上的回擊,但不能消耗太多的精力。如果說要快速反應,我們倒是必須對國內實體經濟的問題有快速反應➿。
大家天天討論這些問題🍾🌛,呼籲如社保費用讓企業不堪重負🎙👨🏻🏭,在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悲觀的時候,輿論引導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明確回應,而且只有出臺了實質性的政策🔩,這樣才能穩定預期。現在是該行動的時候,預期不是說出來的🙏🏻。
這些問題沒解決好的話🤸🏻🤚🏿,企業家和投資者的不滿就會越來越多,就不願意投資😌。在美國和我們有貿易摩擦的時候🤶,我能穩定自己的市場,穩定企業家的信心,問題就不會太大💂🏻。不要著急以牙還牙,外交方面🤸🏻♀️,我們需要有辭令上的回擊,但不能消耗太多的精力😝。如果說要快速反應,我們倒是必須對國內實體經濟的問題有快速反應🤸🏿♂️。
觀察者網🧪:
您一再談到解決國內問題更為緊迫和重要🚴🏼,誠如那句“打鐵還需自身硬”3️⃣。那麽在您看來,這些問題需要在多長的時間內解決?
張軍👳♀️:
其實已經很急迫了👼🏼🏌️♂️。如果明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能對上述問題出臺相應的政策,我認為效果應該就會出來。
我聽說,四中全會也將就這些問題做出一些原則性說法👳🏼,也許會有調整。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應該給出具體↗️、細化的說法🍞。該廢除的政策就應該廢除🦋,該降下來的稅負就應該降下來。最近幾年🏇,在環保、去產能等方面上🫧,地方政府執行層面問題很大🛏,對民營企業采取了讓公眾比較反感的做法,各地有很多的抱怨。最近,因為環保不達標🧘🏽♂️,或者僅僅為了“去產能”強行關停的企業案例比較多。在這種情況下,你真的要擴內需的時候🕵🏿♀️👨🏻🦰,反而很難🍈。但不擴內需,你就穩定不了大家的信心🤮。
貿易摩擦會對中國的經濟有些影響,增加一定的不確定性,但相對來說⏲🐅,我們還是比美國多一些回旋余地。問題就在於我們怎麽樣穩住大家的預期,自己不要亂了方寸。
觀察者網:
您提到“去產能”和環保兩件事對經濟影響很大,但之前的確有嚴重的產能過剩和環境汙染📥。是不是這兩件事的優先級已經沒有那麽大了🐃?
張軍:
“去產能”政策已經實行5年了🖍。至於環保,我認為是長期的問題,僅僅靠關企業不見得是好辦法。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經濟下行壓力大,本身大家就會有悲觀的情緒,再強行去產能🥜、用環保的名義關停企業,會引起進一步不滿。有時候政策還是要有一定的長遠性和靈活性。
貿易摩擦會讓美國更快出現通貨膨脹,對中國也有影響
觀察者網💂♂️:
其他國家對中美貿易摩擦持什麽態度?“一帶一路”是否可以緩解貿易摩擦的壓力🎇?
張軍🌃💡:
我覺得大多數國家對貿易摩擦是糾結矛盾的心態。一方面🍕,他們也對中國快速的崛起🚾,對中國經濟和貿易快速擴張😿⏩,有一些不滿。但另外一方面,也有很多國家恰恰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快🏃🏻♀️➡️,獲得了連帶的發展機會👃🏽。
我有一次碰到一位韓國知名經濟學家🍶。我問他韓國經濟怎麽樣?他回我一句,韓國經濟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經濟不好。換句話說,中國經濟好了🥘,韓國經濟肯定好。這說明韓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性已經很大了🧑✈️。但由於韓國跟美國的特殊關系♠︎,韓國方面也很難反對貿易摩擦🙅。
對於貿易摩擦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國家都沒有站出來發表評論🛑,有些人甚至偷著樂。比如印度對中國一直有著一些心結,有防禦心理。在經濟層面上🕛,中國企業去印度投資,他們就有戒備之心🦻🏽。所以中美貿易摩擦📟,他們或許樂觀其成。
坦率講😯,如果印度確實對中國全面開放,印度經濟要比現在的狀況好很多。但是,他們一直有戒備🌗,耽誤了發展🎄,對中國經濟的依賴性不高,心態也很復雜🚆。
至於“一帶一路”😆,暫時肯定緩解不了貿易摩擦。因為它剛剛開始,還沒有發展到足以對沖貿易摩擦的地步。目前來說🍐,“一帶一路”倡議本身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和風險,很多企業可能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情況不是那麽了解,不一定願意沖過去投資。所以🏤,這還需要政府間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
觀察者網:
美聯儲剛剛又加息了🗒,這是美聯儲今年第三次加息。對此😹,特朗普表達了不滿,稱自己支持低利率。在您看來🚊,美聯儲會不會成給為特朗普挑起的貿易摩擦拖後腿?
張軍🔌👨🏿🏫:
是的。美聯儲相對比較獨立,它有自己的加息原則☂️,何時加息不取決於白宮的態度🥱𓀄,而是取決於美聯儲對整個經濟的判斷🧘♀️。
美國經濟現在已經接近充分就業的邊界了,進一步增長的空間基本沒有。貿易摩擦會讓美國更快出現通貨膨脹,因為加關稅就是抬高國內的價格🚐,美聯儲對整個經濟的判斷,比白宮更準確,以他們會做出加息的決定👝,向市場釋放美聯儲對通脹高度關切的信號🐅🩸。貿易摩擦繼續下去🎈,美聯儲加息必然來的更早,更多。
特朗普懂生意💍🏋🏼,但並不意味著很懂宏觀經濟🦃,所以,美聯儲的加息的確會對特朗普加關稅起一定牽製。
觀察者網:
我們能否利用這個牽製,給解決好國內問題爭取時間🧑🏽⚖️?
張軍🕸🛜:
美聯儲加息雖然是針對美國通脹作出的決定📀,但它對全球的資本市場也會有影響。美元是全球貨幣,美國加息,資本就會加速流向美國🚣🏽,這對新興市場國家極為不利,中國也會承受一定的壓力,所以加息是把雙刃劍,同時對中美施加壓力,我們對此不要抱太大希望。
我剛才講了👼🏽,中國現在的主要問題和美國不一樣。沒有貿易摩擦🚶➡️,我們的經濟也有下行的壓力,中美貿易摩擦會讓大家信心進一步動搖,惡化國內局勢。所以重點不是考慮如何應對貿易摩擦🐌,還是用實際行動來穩定“市場信心”最重要。
文章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