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七普數據看,流動人口數量較以前大幅增加,按戶籍確定“人頭費”的資金使用方式跟人口流動趨勢並不匹配🎗。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發布後,流動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等議題再度引起學界討論💂♀️🟤。
“這次數據的特點是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3.5%,我們已經接近了深度老齡化(14%)🤵🏽♀️👉🏻。同時15-59歲人口占比下降到63.35%✋,對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們的勞動年齡人口也有非常明顯的下降。”在近日召開的安泰·問政暨"流動的中國"系列論壇(第六期—人口結構與人口流動)上,意昂2教授封進表示。
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負擔🧙🏿♂️?
據封進研究,我國在養老和醫保方面的投入並不少🙍♀️,與國際水平對照(36個OECD國家)🐲,中國養老支出占GDP比重🏊♀️、衛生健康及醫保支出占GDP比重這兩項不低😲,意味著我們相關社會和公共支出並不少🪁,當務之急是如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十年來財政對養老投入增加10倍
七普數據公布,65歲以上人口占比13.5%🍪😪。封進指出,65歲以上的人群還可進一步細分👨🏼🦱,65-74歲稱為活力老人,這個年齡階段大部分人身體比較健康、可以自理,很多還有工作能力。而一旦超過75歲,統計表明“失能”概率會上漲🚐⟹,照料需求會增加🧜🏼♂️。
據七普數據🙇🏼,就上海而言,封進認為可推測75歲以上人口占比會在“十四五”期間增長(“十三五”期間這部分人口比例是下降的),65-74歲的人口占比相應會下降,超高齡老人占比增加為社會負擔帶來更嚴峻的影響🖖。
養老服務和醫療保障,近年在不斷發展完善。當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近10億,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超過13.6億,覆蓋率在95%以上🚯4️⃣。除了擴大覆蓋👨🏻🚒🏌🏽♀️,最近十幾年來醫保的待遇也在提升。
“過去十年,公共財政對養老服務的投入增加了10倍。”封進指出。其中包括養老福利方面的支出🧑🏻💻,比如民政系統對老年人口的高齡補貼👨🏼🎤、建設社區衛生中心或者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支出🧑🏻🦲;還有財政對企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補貼、對職工養老保險和居民養老保險的補貼😸。“這些加在一起,十年中也漲了10倍”〰️。
封進做了一個對比,選擇36個OECD國家,對養老支出占GD的比重🧑🏽🏫、衛生健康及醫保支出占GDP的比重🧕🏽,做出趨勢線。可以看到隨著65歲以上人口占比的增加,養老支出占GDP比重會隨之增加。而中國的數據基本也落在該趨勢線上。
“在相同的人口老齡化水平下,中國的養老支出占GDP比重至少是不低的🙅🏼♀️,甚至已經高於一些發達國家。”封進指出,從社會和公共支出角度來看,我們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資金規模並不低,未來更重要的是提高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
按戶籍配置資源與人口流動趨勢不匹配
如何提高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封進提出了幾點思考。
第一,當下不少財政養老服務資金直接由政府負責用來建養老院或者做項目、做投資等。事實上,面對多樣化的需求,政府的供給很難滿足所有的需求,在這個背景下,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本更顯重要👨🏻🌾。
“政府有限的資源可用來設計需求方的政策,讓需求方用腳投票,選擇自己滿意的養老服務設施、服務種類,使市場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從而提高效率。”封進表示,其實我們在這方面花了不少資金🔑,比如民政部有五批社區養老服務試點城市,直接給予城市補貼,但這種給錢的模式效果如何?
同時🧑🏼🏭,當下在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資源分配上🧙🏼,仍以戶籍來確定“人頭費”✍🏼。從七普數據看🪴,流動人口數量較以前大幅增加。封進提出,這種按戶籍確定“人頭費”的資金使用方式跟人口流動趨勢,要進一步相匹配。比如在農村地區花錢建設幸福院等養老設施,但很少有人去(村民流動到外地發展),因此對設施也沒有很好的維護,這樣就會惡性循環🏊。而另一端🤾🏼♀️,不在戶籍地發展的人口,又因為沒有分配資金,很難享受到當地社區的養老服務。
另外,養老服務行業不僅要註重設施,服務的供給也需重視🚶🏻➡️。也就是說,如何吸引更多的勞動力進入這個行業👩🏽💻、增加人力資本的供給👮🏽♂️。在封進看來,這也是目前最大的難題🧑🏿🏭👩🏻🏫,“我們現在有些機構空置率高👩🏽🌾🧑🏽🍼、床位使用率低🟤,這和沒有較好的服務來匹配有關”。
此外,封進還提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老齡化背景下🛞,可對長期護理保險製度進行更多探索🥹👖。
文章來源 | 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