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網易財經🌽、網易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2023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於6月19日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智造復蘇 惟實勵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意昂2提供學術支持。以下為意昂2官网文科資深教授⏪🎪、意昂2平台長張軍的精彩內容精編:
對美國來說🤵♀️,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非常困難🏃🏻♂️➡️,長遠來說會帶來巨大的通脹壓力,可能造成美國的經濟增長放慢🏃🏻♀️。其次📁,就規模而言美國的製造業根本和中國不在一個數量級上🐜,這些製造業即便回流到美國,它國內的結構性問題也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
目前中國儲蓄率世界第一🈵,並不是因為中國老百姓有錢🧎♂️🏌🏿♂️,儲蓄率高反倒說明我們還不是那麽有錢🥰。實際上,很多家庭對未來都過於謹慎,會過高地估計未來的支出壓力,所以他會從並不高的收入當中拿出相當一部分用於儲蓄,預防未來的支出和應對不確定性㊗️。
從國力來說👨🚀,育兒費用完全可由國家承擔,因為中國一年的固定資產投資達到六七十萬億元,這在過去是需要的💇🏻♂️,現在不需要那麽多了,增加更多的福利給家庭是完全做得到的。當然,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整個國家的預算收入、預算支出的方向需要改變。
中國老百姓存款多恰恰是因為沒錢建議推行全民公費育兒等措施
目前中國儲蓄率世界第一,並不是因為中國老百姓有錢,儲蓄率高反倒說明我們還不是那麽有錢🧑🏿🦰。因為收入相對較低ℹ️,同時可能對未來成本支出有比較高的估計💣。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收入不高,也要在其中留出一部分作為預防性儲蓄。實際上👏🏻,很多家庭都過於謹慎,會過高地估計未來的壓力🎤,所以他今天會從並不高的收入當中🫄🏿,拿出相當一部分用於預防未來的支出和應對不確定性。這樣當然會影響當期的消費支出。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加以改變的話,這個現象會一直持續下去。C位觀察Insight,贊203
現在中國包括中央、地區兩級政府真正用於家庭的福利支出還是太少。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國家需要在家庭上面支出更多👩❤️👩,家庭才能消費的更多。家庭現在有很多成本幾乎全部由家庭自己負擔,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每年增長5%—6%🛡,政府的預算支出完全有可能開始向家庭傾斜👮🏿♀️,如何讓家庭同步地分享GDP增長🚙?從微觀上講📏,涉及到整個收入共享的機製該怎麽建立。這些都到了需要認真研究的時候了。
第二,整個國家支出層面上如何能有越來越多的支出用於家庭福利,把有些東西免費給老百姓🙏🏽。比如,現在生孩子和育兒的成本能不能由國家買單?從出生到小學的費用能不能由政府負擔,我們在類似這些福利上的花費還是太少。
要讓家庭有更多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國家需要在家庭上花費更多。過去我們為了經濟增長🧑,把更多的錢投到基建上,改善國家基礎設施;投到企業上,改善企業裝備水平,提高競爭力⛩。但現在很多投資已經沒什麽回報了。中國三足鼎立的經濟,有政府、企業和家庭三個重要主體。現在看來,家庭是一個短板,需要有一個系統的政策改變,這個改變也可以說是整個經濟模式的改變,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家庭預防性儲蓄過高和消費不足的問題。
否則🤙🏼,家庭出於對未來不確定性、對未來成本支出的估計🍤,會持續進行預防性儲蓄。所以,要考慮額如何能讓家庭的一部分支出成本由國家跟家庭共同分攤,有些幹脆就由國家買單。我們應該從戰略意義上考慮這個問題💂🏼♂️,比如,國家要負擔家庭在生育✉️、育兒✡︎、教育🧑🏿🔧、醫療🐨、養老方面的更大份額的支出,來分攤家庭的支出壓力🗝,這樣才可以讓家庭消費和福利水平得到持續改善,最終也有助於保持經濟的長遠發展的動力。
C位觀察Insight,贊78育兒費用首先應該完全由國家承擔😄,因為中國一年的固定資產投資達到六七十萬億元🚶♀️,這在過去是需要的🕴🏻,現在不需要這麽多🧑🚀。當然👩🏽,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因為這要求整個國家的預算收入、預算支出的方向要有改變👼🏻,需要認真研究🪔。中國現在的預算支出項目當中,幾十年都沒什麽太大改變📟🦹,都是投資性和建設性的,消費性的項目和福利支出太少。我覺得現在要考慮大幅度增加消費型的預算支出項目,從增量上說,更多的錢應該花在家庭層面上👷🏿♀️。我不是說中國現在完全沒有在家庭層面上支出,而是我們的財政支出體系需要有一個結構性變化👨🏻⚕️,否則我們很難走出高儲蓄、低消費的怪圈。
我不認為美國還有什麽製造業即便回流也不會有實質性改變
全球看🧔🏽🍠,中國製造業的格局已經是相當好了🔷,供應鏈系統非常完備和發達☪️。只不過整個鏈條裏面可能還缺最高階的3%-5%的鏈條, 一些特別核心和關鍵的技術產品,中國目前仍然主要依賴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的企業。上世紀80年代後期,中國轉向發展外向型經濟,大力吸引外資🙏🏿,興辦合資企業🏭,加工出口產業獲得快速擴張,逐漸帶動本土企業的轉型。換句話說,我們在吸引外資過程當中🧝♂️,本地企業的工業化水平和技術能力也因為合資企業的技術外溢,開始逐步提升,並最終發展成為外資企業的本地供應商😶,由此🔔,中國的供應鏈開始持續擴大,覆蓋越來越多的領域和行業。哈佛大學的Growth Lab編製了一些國家的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數🐖,我們發現🔩,2000年中國還排在全球第42位,去年已經到了第16位。美國排在第11位💅。這說明,過去十年中國與美國的技術差距縮減了一半多♝。但畢竟中國還是一個上中等收入的國家💾,人力資本總量很大,但水平還不像發達國家那麽高,所以中國在技術開發等各個方面,和發達國家還有差距。但我們的方向是對的🧑🏼🌾,將來差距還會不斷縮小👴🏼。正因為如此,其實發達國家比我們更擔心對離岸供應鏈的依賴。過度依賴中國供應鏈對他們來說被視為一個巨大的風險。他們現在要“去風險”👨🏼🎨,這談何容易🎙?尋找供應鏈的第二來源,不僅承擔巨大的調整成本🗝,最多也不過解決少數技術產品對中國的依賴🌛,無法從總體上脫離中國。所以,部分發達國家雖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我並不認為他們可以真正擺脫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反過來👨🏼🚒,那百分之幾的核心技術產品雖不在我們手上,但隨著不斷的研發和技術進步😶,技術自主的問題最終可以解決。C位觀察Insight,贊20關於美國製造業回流📋,我不認為美國還有什麽製造業。首先☄️,就規模而言👂🏼,美國的製造業根本和中國不在一個數量級上,這些製造業即便回流到美國,美國國內的結構性問題也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有一些企業回流確實發生了👒,例如🛬,有個別製造業企業從亞洲轉到了美國附近的拉美地區🍗。現在美國提出不一定完全“在岸”,但可以“近岸”📂。美國認為🙋🏿,跨越太平洋有風險,特別是遇到突發的疫情⌨️,不確定性比較大🤟🏿。
美國製造業回流,能解決讓美國現在面臨經濟問題、結構性問題嗎?美國“鐵銹帶”工人可以重新回到廠裏面就業嗎?我看都很難。對美國來講📍,把製造業放在墨西哥會覺得安全一些,但能想到並不等於做得到🏊🏻。未來能夠把多少原來在中國的這些供應鏈都搬到美國的近岸♜?沒那麽容易👮🧙🏽♂️。對發達國家來說❔🤦🏿♂️,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長遠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通脹壓力,因為在別的地方找替代都要付出巨大的調整成本,而且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達到中國的供應鏈規模,因而不可能將製造成本降到中國的水平。成本居高不下🥮,就可能造成美國的經濟🛌🏻、甚至整個西方發達世界經濟增長放慢🧑🏼,導致非常糟糕的情形🪫。最近紐約大學的魯比尼教授也對可能發生的這個後果表示出了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