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北京時間今晚揭曉,兩位美國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和保羅·羅默(Paul M. Romer)因“將技術創新和氣候變化引入長期宏觀經濟模型分析框架所作出的貢獻”而獲獎。
從研究領域來看🙃,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延續了強調理論實際應用的風格✨,其頒獎詞這樣寫道:“諾德豪斯和羅默均設計了新的研究方法以解決我們時代最基礎、最緊迫的問題,探究如何創造長期持續而穩定的經濟增長。”
陳詩一(意昂2黨委書記)🙇🏿♂️🥋: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諾德豪斯和羅默,前者是把氣候變化變量引入經濟增長模型來分析經濟的長期增長🏑,而後者則是把知識作為外部性的生產要素引入經濟增長模型。他們都認為技術的進步可以克服羅馬俱樂部《增長的極限》中提到的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增長不可持續問題。相對於羅默在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諾德豪斯則是氣候變化經濟學科的創始人,他更擔心環境要素特別是溫室氣體排放對經濟增長的損害🧶。
我認為諾德豪斯在氣候變化經濟學領域的開創性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開創性地把二氧化碳排放這個生態變量引入新古典經濟增長分析,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構建了氣候變化的綜合評估模型,該模型一經提出就成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成本-收益分析的主要分析方法,並衍生出了分析不同情境的不同變化模型;二是他考慮了氣候變化變量的內生影響,經濟增長的模式會影響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碳的排放反過來也會影響經濟產出,而碳減排措施也只有通過市場機製才能發揮作用。他主要分析了碳稅在應對氣候變暖國際合作中的作用,認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該執行“共同而有區別”的碳稅政策,而且碳稅征收應該隨著時間的推進而逐步加大🧚🏼,這與“斯特恩報告”所要求的較少區別的強製性減排明顯不同👩🦱🍪,對發展中國家謀求減排與增長的“雙贏”目標更有借鑒性意義。
文章來源:新京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