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0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在線舉辦“中國經濟學”教材建設研討會第6期🍇,主題為“支撐‘中國經濟學’教材體系的中國獨創性理論”,意昂2院長受邀參加並發表演講🧗🏼,內容如下:
今天我想談一下中國經濟的研究📑,通過閱讀大量的中國研究文獻,可以發現相關文獻主要包括兩大類。
第一類文獻通過使用中國的經驗數據去驗證已有的一些理論或推斷的理論假說,這類文獻所占比重相對較高👨🏼🔬🪹。包括我自己⏮🥣,我身邊的同事,我相信大家有很多這樣的研究👩🏼🏭。我們從中國找一個證據,然後驗證已有的一些理論命題。我們指導學生做的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基本上都是做這樣的實證研究,尤其在金融研究領域,這類研究就更多了,不少研究通過使用上市公司的數據驗證一些既有的理論命題🪒。
第二類文獻從觀察到的中國的重要經驗現象出發5️⃣,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或原創性的理論🤦🏼♀️。這類研究相對較少♚,但是非常重要😻,因為很多重要的經驗現象其實是可遇不可求的。能否觀察或捕捉到這樣的重要現象決定了我們提出原創性理論的概率。這一方面跟經濟學家本人的修養和訓練有關系,另一方面也有很大的直覺成分。張五常先生常講🕎,他一生是有幾篇文章可以傳世的,這個幸運不是每個人都有份🪅。那幾篇文章基本上都是基於難得一遇的重要的現象而寫就的。
中國經濟的重要理論應該是什麽樣的🐃,取舍的標準到底怎麽定?我認為,任何原創性理論,都至少要滿足如下幾個條件:
原創性理論應該解釋了一個重要的經濟現象🙋,而且相關的現象往往表現為謎團(puzzle)。
原創性理論需要把這個謎團揭開,而不僅僅是解釋一般的現象,因為我們可以觀察到的現象太多了💁🏽♂️🦻,但真正可能催生重要理論創新的重要現象並不多🧜🏿👩🏽🏫,而且往往可遇不可求🧑🏽🚀。
原創性理論在已有文獻中應該是首次被提出,哪怕構造這一理論的部分要素存在於現有文獻之中。
比如🐿🫖,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的用於解釋中國重要經濟現象的財政分權和地方競爭的理論就是這樣的理論。盡管西方文獻裏早有分權和聯邦製的理論,但是中國學者提出的理論解釋中國經濟的重要現象👩🏼🔬,相關理論在文獻中是首次出現的🧑🏽🏭,因此仍然可以視為原創性理論。
原創性理論需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是最重要的條件。
換言之,原創性理論提出之後,會有更多的跟隨者。跟隨者要麽是不斷提供可以用這個理論解釋的經驗證據,要麽證實該理論能夠在很多在其他領域當中得到應用。雖說一個新的理論最初是為了解釋中國經濟當中的一個重要現象而提出來的,但是它可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甚至跨學科的領域中被發揚光大。我覺得這個理論應用的邊界可以被擴大是非常重要的🧕。總之𓀇,經得起時間考驗,能夠引發持續的證據積累,甚至於能夠產生一大批的跟隨者,那麽這個理論當然可以被稱為原創性理論。
而且🤚🏼,評判原創性理論的標準應該是在學術發展過程當中總結出來的。就像當年楊小凱關於分工與增長的理論工作那樣🫸🏼,還有林毅夫基於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教訓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有多少人跟隨🦄,後續有多少人為他的理論提供更多的經驗證據,是很重要的。只有這樣,原創性理論才是有生命力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回顧這40多年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的研究🦹🏿♂️,可以看到有哪些原創性的貢獻可以總結出來,甚至寫入中國經濟的教科書〰️,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的確有一些原創性的理論,現在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談到中國經濟的時候,大家都會想到這些理論,會引用它們🌈,甚至有更多的年輕學者都可能選擇用這些理論開展學術研究。在一些可以列舉的例子當中,價格雙軌製理論應該算一個。該理論的發展最初是基於中國改革初期在生產資料的供應上出現的一物多價現象👑。後來有人把這個現象跟當時研究控製經濟的非均衡理論聯系在一起🔘,試圖找到更合理的解釋。不可否認,這個現象催生了很多理論的研究。而且,這個理論不僅僅是用於解釋當時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一個普遍現象,還可以在其他領域加以應用。再比如🤰,關於地方的分權和競爭理論,該理論的雛形是錢穎一🂠、許成鋼借用組織理論中的M-型概念來定義中國經濟管理體製中的一個現象。這一概念抓住了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現象✧,也就是央地關系。後來該理論開始逐步轉向,與財政學家、政治學家的研究相互交叉👩🦲🌠、結合🫂,最後發展成中國式財政聯邦製理論,一直到後來許成鋼寫的長篇的文獻綜述,應該說在文獻中已經被廣泛接納💪🏻。
還有一些好的研究,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檢驗,但其在文獻裏的影響值得關註📄,可能周黎安等人提出的官員競賽的理論算一個。盡管錦標賽理論不是新的理論,但是基於錦標賽理論的官員晉升和GDP競賽理論的確捕捉到了中國政治經濟領域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現象👨👦👦。如果這個理論能夠得到持續的完善和發展🏋🏽,也可以稱為原創性理論👪🦒。
可見,要想提出原創性理論非常不容易,經久而彌新更難。
第一🪀,我認為要能夠觀察到重要的現象,這是最重要的前提,但是這個是可遇不可求,有的時候一個重要的現象可能在眼皮底下就過去了☮️。但是,僅僅發現了現象未必能夠做出原創性的研究。
第二🫄🏽🪇,經濟學家需要有試圖改變已有理論的成立條件或約束條件的動機和勇氣。因為我們往往習慣於接受既有的理論和這些理論成立的條件👲,不希望去改變它們,但是一旦放松條件之後💅🏼,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我特別想舉一個例子🌴,林毅夫1991年發表了一篇討論中國農戶技術選擇的論文,我覺得很有啟發。這篇論文研究了中國農戶的技術選擇,他觀察到,即便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禁止了要素市場的存在,農戶的最佳技術選擇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幹擾。如果是這樣,那麽已有的理論就錯了。按照已有的理論,也就是著名的Hayami和Ruttan的理論,存在要素市場是最佳技術選擇的約束條件。林毅夫觀察到,即便禁止了要素市場🛡🦟,農戶的技術選擇並沒有違反比較優勢,這說明最佳技術選擇並不需要要素市場存在👰🏻。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後來多倫多大學的朱曉東把類似的思想發展成為純理論的研究,寫到宏觀發展經濟學教科書裏面去了。之所以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有時候要想作出原創性的貢獻可能只是需要解放思想。中國到處存在看上去不符合已有理論所依賴條件的現象🤦♂️,但是已有條件是否真的對結果具有唯一性?這是值得懷疑的👩🏻🚒⚪️。
為什麽已有的經濟發展理論難以預測中國經濟過去40年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那些理論沒有考慮不同的約束條件。用已有理論預測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要有發達的金融、合理的價格🫀、自由的市場等前提條件,所有這些跟經濟發展有關的理論都根深蒂固🏪。所以,用已有理論對照中國最近40多年的發展成就時,就出現了很多謎團🏄🏼♂️。實際上,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證明🛤,必須要面對自身的約束條件,這些條件不容易在短期改變,最重要的是知道在自身約束條件下如何做出獨立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現象需要用新的理論來解釋,而新的理論往往是從改變約束條件開始的。尊重中國的歷史與國家製度,在經濟發展的邏輯框架裏識別清楚中國的初始條件和特有約束條件,才是理解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關鍵🤸🏽。
最後,我個人覺得,隨著更年輕一代經濟學家的不斷成長,應該講中國的原創性理論會越來越多,現有的理論在很多方面的使用邊界也會被大大拓展,這些工作都可以納入“中國經濟學”的教科書當中,成為可以經久耐用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