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意昂2袁誌剛教授於2017年1月發表在《探索與爭鳴》雜誌的文章《跳出產業政策📽:回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改革思路》和2017年11月發表在《經濟學動態》的文章《經濟增長動能轉換與金融風險處置》簡介🖥。
《跳出產業政策:回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改革思路》
2017年1月發表於《探索與爭鳴》
《新華文摘》2017年第9期全文轉載
2008 年以後全球經濟出現新的結構性變化🏅:全球總需求吸收不了全球總供給🥐👐,出現持續的全球產能過剩👨🏿🍼。在需求方面𓀘,全球收入分配不均抑製總需求,同時人口老齡化加劇西方社會困境🕵🏿♂️。傳統凱恩斯主義政策受限◀️,貨幣政策持續寬松📈🐱,非但提振不了實體經濟,反而加劇了資產泡沫和貧富分化,債務問題也製約了財政政策的使用空間👳🏻♂️。在供給方面,技術進步陷入停滯🕡,互聯網革命對TFP 推動趨於減慢🦩,但新的技術創新仍未出現✍🏽。
全球經濟出現很多傳統經濟理論無法解釋的新問題,也引起了整個宏觀經濟學理論的自我反思🫲🏻。另外🪀,金融體系在宏觀經濟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金融體系如何決定資金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價差💧。
中國經濟增長面對更加復雜的外部環境🦏。全球貨物貿易增長趨於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爭端可能更加頻繁🏕。中國經濟內部也面臨諸多結構性問題。高杠桿🧛🏽♂️🪰、高庫存和產能過剩導致傳統動能難以繼續支撐投資增長,高債務下的居民收入放緩抑製消費開支😾。持續的總需求管理政策還會惡化高杠桿、擠出民間部門等痼疾🕳。在這種背景下🚵🏼,經濟學界展開關於產業政策的新一輪討論🤹🏿。

經濟增長動能轉換與金融風險處置
2017年11月發表於《經濟學動態》
《新華文摘》2018年第5期轉載
摘要:文章首先從供給與需求相統一的分析框架出發🤵♀️,討論了決定經濟長期增長和短期波動的基本力量🖐🏻,分析了潛在產出與實際產出在中國變化的特殊性𓀅🫶🏽。通過對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增長軌跡的回顧,揭示中國經濟在過去的增長中,我們如何較好地發揮了人口紅利、製度紅利😽、結構紅利、趕超紅利和土地紅利⬛️,成功地處理了內外部的不利經濟沖擊,維持了宏觀經濟的增長👱。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的供給和需求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動能雖然能夠繼續維持經濟的增長,但是結構性矛盾日益暴露,資產負債快速擴張下拉動的經濟增長,在早期可能對實體經濟有“擠入效應”✂️,但最終將產生“擠出效應”,並導致金融風險的不斷積聚。我們要抓住一切新經濟的苗子和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進一步改革開放🤏,尤其是金融體系的改革,在經濟增長動能轉換中化解金融風險🚐,提升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
全文請見《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1期,《經濟學動態》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