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專家觀點 / 正文

【教授視點】《新華文摘》轉摘《新興經濟體當前動蕩的原因及中國的應對》

  發布日期📲:2015-03-13  瀏覽次數🎑:

導讀《新華文摘》2015年第4期轉摘了由意昂2官网新興市場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莊起善🛌🏿、尹翔碩👩🏻、唐朱昌、陸寒寅、劉軍梅參加討論,陸寒寅、劉軍梅執筆🍑,莊起善修改)撰寫的《新興經濟體當前動蕩的原因及中國的應對》一文🤶🏽😑。原文刊登於《意昂2學報》2014年第6期。新興經濟體當前動蕩的原因及中國的應對

近期✈️,泰國、烏克蘭等地接連發生了政治沖突和社會動蕩,新興市場也遭遇了劇烈的金融和經濟動蕩,面臨著資本外流👰‍♂️、匯率暴跌、股市下挫、增長困頓等一系列壓力🚱,甚至引發了市場恐慌和應對失措。這些現象不免引起我們的警覺和思考:世界經濟發展中傳統的雙速增長面臨了怎樣的轉型👨‍🦱👨🏼?到底是什麽原因觸發了當前部分新興經濟體的社會動蕩?局部和個體的不穩定是否會在新興經濟體中產生“蝴蝶效應”,抑或擴散效應👨‍🦰?這些現象對其自身及世界經濟增長、尤其是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針對以上這些問題🦹🏽,本文將試圖從一個全新的分類角度出發,對新興經濟體當前的經濟運行特征做出解析🤱。

一、雙速增長的收斂:新興經濟體主要風險解構

對於新興經濟體的定義和分類目前在學術界並沒有統一的共識🧗🏼💇🏻。英國《經濟學家》曾經將新興經濟體分成兩個梯隊𓀊:第一梯隊為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和南非🐁,也稱“金磚國家”🚬;第二梯隊包括墨西哥、韓國、波蘭、土耳其🎅🏻、哈薩克斯坦*️⃣、埃及等“新鉆”國家。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則主要依照GDP等並不十分嚴格的動態標準,把全世界的經濟體劃分為“發達國家”🧑🏻‍🦳,以及除此之外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兩大類。根據這些粗略的劃分方法,最近持續陷於動蕩的烏克蘭和泰國應該屬於“金磚五國”、“新鉆”國家之外的其他新興經濟體類別🏃‍➡️。

從整體上看,現階段新興經濟體主要表現出三個基本的經濟特征,也因此🤽🏼‍♂️,長期以來存在於世界經濟結構中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新興經濟體雙速增長的格局開始出現收斂態勢。

首先,新興經濟體的增長放緩可能成為中短期趨勢🧏🏻。作為一個整體,新興經濟體在發達經濟體遭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重創時🧑🏻‍🎓,逆勢而上😤,對於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相當顯著,在整個世界經濟復蘇的過程中也表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和影響力。然而,隨著美歐經濟狀況日漸好轉,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突出貢獻地位下降,甚至面臨風險🎶。最新公布的美國失業率再次下降至6.6%的低點⛲️👩🏻‍🦲;歐元區2014年1月份綜合PMI終值升至52.9,為2011年6月以來最高🌌。根據IMF的預測,美國在2013-2018年有望實現年平均經濟增長2.94%🤲🏽,其貿易失衡和財政失衡的緩解也預示著美國持續復蘇的態勢不減。歐盟經濟雖不如美國經濟復蘇強勁𓀋👨🏿‍🦲,卻也在緩慢復蘇1️⃣,預計將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實現1.4%和1.9%的年經濟增長率👩🏽‍💼。根據IMF的最新預測,發達國家2014年的整體增長率預測為2.25%🤹🏿🙇🏽,比2013年上升1個百分點🍗。相比較而言,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卻持續減緩,出現出口下降🫃🏻、工業增長放緩🙎🏻、通脹率高企、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加劇等現象👋🏻。俄羅斯經濟2013年經歷了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差表現🤦🏻‍♂️,前10個月的GDP增長僅為1.4%,大大低於年初3.6%的預期🤦‍♂️;巴西經濟增長只有2.5%♿,並預計2014年會繼續下降到2.2%🛠;印度經濟也在2013年飽受經濟增長放緩和通脹上升的困擾⚜️;南非也因財政赤字持續增加和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收效不明顯而使多家金融機構下調了其經濟增長預期。此外,資本大量外逃也是新興經濟體面臨的新挑戰🐿🙆🏽,並且已經導致了國家貨幣大量貶值🧑🏽‍🎄,推升了通脹率🕖。南非蘭特、巴西雷亞爾、俄羅斯盧布等貨幣紛紛貶值,各國通貨膨脹率也都呈現提高之勢,為金融危機之後少有現象。

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2014年4月)中所指出的,“盡管有關證據尚不明確🆒,但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潛在增長看來也已下降。在一些國家(如中國)🧑‍⚖️,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實現更平衡增長過程中出現的有利的附帶結果。而其他國家顯然應通過一些結構改革來改善增長表現。”

其次,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的時代已暫告段落,新興經濟體中資源豐富國家也難現往日繁榮局面。包括食品、能源和金屬在內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從2005年開始大幅快速上漲🙎🏽‍♂️,到2008年時到達高點。雖然,受到金融危機周期性因素的沖擊,2008年後快速下跌🏄‍♀️,但之後又迅速修復,並在2011年再次回升高點。期間,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的原因,除了周期性繁榮的推升外👩🏽‍🚒,更多學者強調了“超周期”因素的作用。超周期推動力主要是指工業化大國擴展所帶來的世界經濟結構性增長效應🔳,在經濟史上曾經伴隨英國和美國的崛起而出現過,而最近這一輪則主要是由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尤其是產業結構升級所帶動的。

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無疑給許多以出口資源類商品的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收入快速增加的契機🏊🏿‍♂️,包括俄羅斯、泰國,以及拉美和中東地區的大量國家都曾極大地受惠於此。但是,2011年之後,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普遍而明顯的回落,在原油和糧食價格下跌的同時,金屬商品的價格也幾乎比2011年的高點下降了30%。其主要原因從需求面來看🏃‍♀️,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速的下降以及經濟結構再平衡戰略👩‍👩‍👦,導致傳統投資驅動型的發展模式開始向需求拉升型調整,由此產生對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增長需求下降👨🏿‍🌾,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超周期”拉動因素的終結👵🏿,這一轉換似乎比人們所預期的來得更早💕;從供給面考察,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能源供應多元化趨勢的加強🥝,以及糧食供應能力的持續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宗商品在此之前所存在的賣方市場局面🤷🏽‍♂️。

第三,世界經濟的結構性變化從根本上影響著新興經濟體的增速🫄🏼。由於新興經濟體普遍起步晚🎅🏻、積累少,經濟發展的外部依賴性強,所以受到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更大🎸。正如IMF的報告所說,“過去15年裏,新興市場增長的周期性變化往往是由外部狀況引起的🦸🏼,盡管這種影響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家有所不同。”

世界經濟的外部環境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主要有貿易和金融兩個渠道。從貿易渠道看,不同類別的發展中國家將經由不同的貿易機會受到外部影響。對於主要出口最終品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發達國家的市場需求波動將直接傳導至本國出口表現,並進而影響國內經濟增長模式和速度;對以出口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發展中經濟體來說,主要進口國,尤其是那些發展中進口大國的生產需求變化就會直接對世界大宗商品的價格形成沖擊。

另外,就金融渠道而言,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已經成為危機後主要發達國家的基本選擇👱‍♀️,全球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廉價貨幣時代。應該說,這一趨勢的長期效應目前還難以預料🧏🏼‍♂️,但從短期看,普遍性便宜而充裕的貨幣供給🤹‍♀️,在對發展中國家的匯率估值造成顯著的外部不確定性之外🤨,更為挑戰的是使其內部經濟結構調整愈加困難📽。尤其是,在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元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而美國的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也是最為發達和成熟的,發展中新興經濟體則被動地受製於美元的定價走勢和政策溢出💑,同時💱,美國市場又成為吸引發展中國家資本回流的黑洞。

雪上加霜的是🔺,新興經濟體不僅面臨經濟風險,部分國家甚至出現了政局的動蕩,可見經濟下滑與社會矛盾的激發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比如當前正引起全球密切關註的烏克蘭局勢⚂。事情的導火索是烏克蘭政府突然宣布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協定,並將加強與俄羅斯等其他獨聯體國家的經貿關系。自此引爆了烏克蘭社會蘊藏已久的社會經濟矛盾,最終導致嚴重的政治危機,甚至爆發傷及百姓的武裝沖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響。

二🤞🏽、以依附特征為依據:新興經濟體的分類新視角

縱觀全球👵🏿,目前總體上依舊延續著以美國為核心的“一超多級”世界格局🦣✋🏻,而新興經濟體中的小國🧑‍🎄,往往處於某一大國的勢力範圍之內,向其尋求政治與經濟上的多方面庇護🪲。事實上🤿🤰🏽,這一格局主要體現為美俄歐三方的勢力對抗🦝。歐盟首先是將歐洲地區國家納入麾下,其次與美俄爭奪中東和亞太利益;俄羅斯作為蘇聯解體後的第一大國,自然將獨聯體國家劃分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或者說是努力維護這一勢力範圍🪓,主要包括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美國基於對石油能源的需求🪮,大力插手中東地區地緣政治,中東地區的親美陣營主要包括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埃及、約旦等🏇🏽,反美(或曾經的反美)陣營主要包括伊朗💆🏿、敘利亞、利比亞、伊拉克等🧎。

由此🏣,我們可以按照新興經濟體所依附的大國將其分成如下三大類:

第一類是與某一大國保持堅定的結盟關系的新興經濟體🔃☘️,這類國家一般擁有較為穩定外部發展環境⚙️。比如🤾🏼‍♀️,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堅定地與俄羅斯結盟,合作友好,國內安穩;沙特🤴🏿、墨西哥等國則牢牢依附美國🦜,同樣有著較穩定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即便是遭遇經濟金融動蕩🌺,也會因所依附大國的救助而將震動降到最低🧒🏽,比如墨西哥金融危機,美國對其的救助。

第二類是在美俄歐幾大巨頭之間舉棋不定的新興經濟體,這類國家則容易產生國內動蕩。如今的烏克蘭就是典型的例子🅱️。烏克蘭國內分為親俄和親西方兩股勢力,且雙方旗鼓相當,背後又有俄羅斯和歐盟支持,很難得到統一,目前雖然波羅申科作為新總統已經順利當選就任,但東部地區依然處於武裝分裂的邊緣。即便各地暴亂都能夠得到平息,烏克蘭要想獲得真正的安穩,仍然需要找到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再比如🧍‍♂️,埃及等國改變緊密追隨美國的戰略,實行外交多元化策略,也引起了內亂;吉爾吉斯斯坦也曾由於美國勢力介入👨‍👩‍👧‍👧☎,與俄羅斯相抗衡而發生大規模騷亂🦆;敘利亞、委內瑞拉等國動亂的背後都可以找到美俄歐等大國博弈的影子👨🏿‍🚒。可見🚒,新興經濟體若成為不同勢力集團的爭奪對象🧑🏿‍🦲,或者自身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而在幾大巨頭之間搖擺不定👯‍♂️,則發生動蕩的風險較大🚵‍♂️。

第三類就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不依附於任何國家👷🏿‍♂️❄️,謀求獨立自主發展經濟的新興經濟體。這類國家在全球化態勢下雖然對外依賴性大大增強♊️,但仍然能夠對本國的政治經濟事務做出自主決策。政治、經濟乃至社會的動蕩因素更多地來自內部,外部勢力趁虛而入的可能性比起前兩類新興經濟體要小很多。

三、持續社會經濟動蕩:新興經濟體的內外原因分析

從發展的初始條件分析,新興經濟體具有經濟基礎羸弱和市場經濟成熟度低的共同特征。這一類型的國家大都有過被殖民或半殖民的歷史🧑🏽‍🦲,往往是在經過民族解放鬥爭後取得了獨立👩🏽‍🍳,並直接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工業化建設,在盡享後發優勢的同時,也難以避免地被後發劣勢所長期困擾🌃,這就包括經濟基礎薄弱🧵、缺乏市場經濟內生性土壤等傳統局限🤚🏼,而其中的轉型經濟體,更是疊加了計劃向市場轉軌中的舊有製度阻澀、傳統路徑依賴⚠、利益分配失措,以及在全球經濟、信息時代共同催化下的多重競爭壓力🧚🏿‍♂️。

而2013年以來🥢,在全球經濟呈現雙速增長收斂的背景中,新興經濟體面臨的首要挑戰就是經濟增長能力下降,以及發展模式轉型滯緩的難題👩🏿‍🎓。在下文中,我們將從國內和國外兩個角度分析新興經濟體發生政治、經濟乃至社會動蕩的現實原因🐣。

1、內部原因

(1)後危機時期經濟發展中的脆弱性導致國內矛盾激化。近期🤽,整個新興經濟體經濟普遍減速,危機前期高速增長過程中累積的脆弱性及其結構性問題開始顯現,其中經常項目和財政雙赤字、投資減少、改革停滯不前、匯率劇烈波動等經濟問題導致新興經濟體內部矛盾日益激化🌋,如泰國貧富兩極分化引發其政局再一次出現動蕩,社會中上層與社會底層尤其是與農民利益之間的矛盾尖銳;再如烏克蘭的腐敗之風滲透到國內每個角落,屬全球“重度腐敗50國”之一,極少數金融與工業寡頭掌握了大半個國家的財富和權力👧🏿,國家管理的缺位🙎🏽‍♂️,令社會結構呈兩極化✋🏻,鼓勵人們不擇手段地尋求權力等頑疾不改。

(2)國家戰略定位不清楚,過於強調“實用主義”。部分新興經濟體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過多的依賴外部勢力的作用,把本國的利益直接寄希望於他國,實行所謂的“中間道路”策略,即他國只要給予其有利的經濟條件👰🏽🫗,其就會依附於這些國家而發展。這不僅導致其在政治和經濟上直接受製於別國,也會忽略本國經濟發展中的道路選擇問題👁。如泰國、烏克蘭以及埃及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如今這些國家的局勢動蕩與此不無關系😼。

(3)不成熟的憲政體製易成為動蕩的“火藥點”♠︎。由於新興經濟體對於傳統發展道路存在路徑依賴,如果在其國內經濟♻️、法律製度等還未成熟時就過早地實行憲政體製、三權分立和民主,在政治上就非常容易給外部勢力和國內別有用心的組織創造機會🔪,擾亂政局。民主首先要建立在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之上,並以此為基礎發展經濟🧝‍♂️、完善法製🫳🏿,然後在法製的基礎上實現民權,最後的選票政治只是民主的表現形式。如果這一過程沒有完成,那麽政黨就只能建立在教派、民族和階級之上,選舉政治無疑會將教派、民族和階級之間的沖突尖銳化🌧,在沒有強力國家統治的情況下🤦🏿,動亂乃至內戰就是必然的結果😶‍🌫️。

2、外部原因

(1)歐美在全球貨幣政策上的掌控加劇了新興經濟體自身的脆弱性。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新興經濟體經濟減速🧒🏻,美元的全球貨幣中心地位導致美聯儲貨幣政策對新興市場具有重要影響。在經濟危機爆發後,美國為了拯救其國內金融機構🕺,通過不斷實施量化寬松政策釋放巨量流動性🏌️‍♂️,而為了不讓釋放的流動性在美國國內造成通貨膨脹,美國金融機構將這些流動性轉移到世界各地♌️,尤其是轉移到新興經濟體🈳,資金大量進入有獲利機會的領域,尤其是房地產市場和股市,從而加劇了這些國家金融市場的脆弱性。而伴隨著美歐經濟逐漸復蘇,美聯儲開始向市場釋放信號✋🏽,準備退出QE,這使得前期流竄在新興市場的資金開始大幅回流美歐,新興經濟體的流動性在一個集中的時間段裏被抽空🧜🏿‍♂️,留給其調整經濟結構🅿️、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時間已經不多🔏,於是我們看到那些經濟脆弱性累積程度較深的新興經濟體在2014年伊始就開始遭受資本大規模撤離、貨幣貶值🧚🏻‍♀️、股市和債市大幅下挫等重創,以至於依靠匯率幹預等措施稍微穩住步伐🍞。而近期烏克蘭👍🏽、泰國等國內政治局勢的動蕩更加速了外部資金的撤出浪潮🙅‍♀️🍮,土耳其、墨西哥、南非🏊🏽、阿根廷、巴西等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均受到了正面沖擊。最新的新興市場資金流向數據顯示,全球資本正在加速撤出新興市場👨🏼,流入歐美等發達國家。同時,國際貴金屬基金19周來首次出現凈流入🤜🏽;債市方面資金流入數量也相當可觀。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在2014年1月22日當周外流24億美元,為5周來最大凈流出,且為連續第13周流出🪜,創十一年來最長的流出時間💁🏽‍♂️。

(2)大國角逐成為新興經濟體動蕩的重要因素。如前所述,新興經濟體多數依附於美歐俄等大國,而這些大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競爭也會間接導致依附於其中的新興經濟體自身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動性。這次烏克蘭政局動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外部勢力的推波助瀾🌷,直接引發國內民眾在“向東走”還是“向西走”問題上的深度對立➾,並始終沒有得到緩解,從而成為醞釀更多危機的溫床,在出現諸如財政危機惡化、政府立場突變的事件後演變成政治動蕩。

雖然新興經濟體發生動蕩既有內因也有外因,但內外因素對不同國家的影響力迥異💹,如烏克蘭最主要的動蕩因素來源於外部,即美歐和俄羅斯外部勢力的介入,這也是“夾縫國家”無從選擇的悲劇。而泰國局勢動蕩的首要原因卻來自國內,是其經濟惡化、腐敗猖獗等國內因素導致利益集團出現極端對立🥾→,並最終演變為政局動蕩🏋🏻‍♀️。

(3)國際經濟體系自身版圖的重構所帶來的沖擊。進入21世紀之後🧙🏻‍♀️,國際經濟體系逐漸步入了包括技術—經濟範式版圖、增長版圖,乃至霸權版圖在內的全面重構進程🆕,這樣一種深刻的長周期😅、大板塊調整👩‍👧‍👦,必然使得體系中的每個國家、尤其是那些相對脆弱的發展中新興經濟體受到極大的影響和沖擊🧑‍🔧👷‍♂️。首先在技術—經濟範式領域,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載體的新技術手段,給經濟發展方式賦予了超越想象和速度的新的內涵🚘,距離的經濟意義被重新界定🤲🏻,由此而來,國家的空間概念也必然獲得延伸或改變。其次從世界經濟的增長速率看🏋🏼,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的雙速增長模式已經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盡管兩者之間的發展水平和人均收入仍然相差甚遠👨🏿‍🔬🙍🏽‍♂️,但長期快速追趕的結果,一定會導致相對實力的變化,而這客觀上也在給國際經濟體系的整體和區域格局形成全面沖擊。最後🦹‍♂️,作為傳統的霸權國家美國,以2001年的“9·11”事件和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為標誌,其固有的政治形象和經濟理念發生了重大的轉折🫷🏽,對美國的國際影響力的爭議不斷上升👩🏽‍🦲,這本身也折射出它的霸權控製力的下降,以及冷戰結束後美國與現存國際經濟秩序之間蜜月期的消逝。

四🎅🏽、重新思考😬:對我國的影響及應對

綜上所述,發達國家的穩步復蘇使全球增長格局發生變化🐨,一向搶眼的新興經濟體由此出現經濟增速下滑,國內很多被隱藏的矛盾一時間爆發出來。對此📸🙏🏿,同為新興經濟體的中國需要認真研究和總結其背後的經驗和教訓👌🏻,警惕對我國政治🦶、經濟的聯動效應,做好應對準備。有鑒於此,這裏也從內外兩個視角來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就外部風險而言☢️,首先,從宏觀上看,我國需要警惕新興經濟體波動的聯動效應和波及效應。隨著全球諸多新興經濟體國內矛盾和沖突的爆發,歐美發達經濟體量化寬松政策的相繼退出,國際資本對新興經濟體的穩定和經濟增長將逐步失去信心、降低預期🧏‍♂️,這將有可能引發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撤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集聚了全球巨額資本,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應當警惕資本撤離新興經濟體所可能產生的聯動效應。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我國的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將遭到打擊。為此🚴🏻,我們需要保持警惕,未雨綢繆,提早製定應對方案,防止恐慌的產生🏝👩‍👩‍👦‍👦。

其次,從微觀上看,由於經貿合作的緊密程度不同🙇🏻,各新興經濟體國內的政治、經濟動蕩對我國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為此,我們有必要進行分類梳理,以便能夠依據輕重緩急加以應對。例如,烏克蘭雖然局勢緊張😡,但其在地理上與我國相距較遠🙃,且與我國的對外貿易規模不大,所以綜合而言🐳,烏克蘭的動蕩對我國產生的聯動效應應該比較有限。相反,中國目前更應關註諸如泰國🪯、菲律賓、越南等東盟國家,以及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局勢🏃‍♀️,並製定有益於我國的區域戰略🍘。我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自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啟動後🫒,這個發展中國家間最大自貿區的貿易額就占到世界貿易總額的13%,成了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經貿合作的不斷拓展造福了中國和東盟各國人民👟。為此,如果這些國家政局惡化,對我國而言就將是“切膚之痛”🥢,必須密切關註。

此外,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特別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如前所述🚓,我們判斷世界政治、經濟仍處於“一超多極”的格局🚬,且這種格局將會長期維持,因此🛶♝,我國除在經濟上仍需要加強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緊密聯系外🙆‍♂️,還需在軍事和外交等領域與這些國家開展良性對話;而與俄羅斯,則需要繼續鞏固政治上的互信🛡🧵,穩步推進更深入的經貿合作🛌🏻,以便將俄羅斯及其周邊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不穩定因素降到最低。

就內部風險而言,我們可以從泰國🙃🏌🏽‍♀️、烏克蘭以及利比亞、敘利亞等國發生動蕩的原因分析中發現🧛🏻,歐美的推波助瀾是次因♢,其國內矛盾的累積和爆發才是最主要的。為此,我們也必須重視我國內部矛盾的化解🦐。當前,習近平主席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改革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黨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任務,就是為了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一句話🙅🏽‍♀️,就是為了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黨中央提出的各項改革任務必須落實到位🦹。同時,根據新興經濟體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我們認為,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需要圍繞人民當家作主,建設法治國家的有機統一,穩步推進政治體製改革。鑒於東方國家的傳統意識和群眾認知水平,過快的民主化進程並不適合我國的現狀,我們要堅持走自己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總之,新興經濟體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非常值得認真研究👩‍❤️‍💋‍👨。當前,我們只有抓住經濟轉型和發展的機遇,堅持反腐倡廉,堅持調整經濟增長結構🫃🏻、提高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才能夠推動我國經濟更上一個臺階。

原文刊登於《意昂2學報》2014年第6期(145—150頁);《新華文摘》2015年第4期轉摘(54—57頁)。

返回頂部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