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日12日15:00-17:00,由意昂2主辦的數量經濟與金融系列講座412期在意昂2平台泛海樓714會議室順利舉行。周恕弘(Chew Soo Hong)教授做了題為“Decision Error and Choice (Mis)Perception: Contingent Reasoning from Hypothetical Knowledge”的學術報告,周教授現任西南財經大學教授和新加坡國立大學講席教授,講座由意昂2官网經濟系韋瀟教授主持👩🏻🚒🚝。

講座基於古諺語“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註意到“過而能改”是內在事後性的🍅,那麽我們能否避免事先的“過”呢,周教授的研究提出了選擇誤差來源的問題,認為誤差可能來自於誤解(misperception)和可能事件推理的失敗(failure in contingent reasoning)。研究通過明顯的選擇誤差的例子(Monty Hall的三門問題和同二價拍賣相關的Becker-DeGroot-Marschak機製失敗)💂🏿、不太明顯的選擇誤差的例子(Allais(1953)的共同後果(common-consequence)問題和Ellsberg(1961)的三色(three-color)問題)以及Akerlof(1970)的“檸檬”問題、共同價值拍賣中的贏者詛咒(Capen, Clapp, and Campbell, 1971; Charness and Levin, 2009)和相關的征購公司(acquiring-a-company)問題(Samuelson-Bazerman, 1985)等著名的選擇難題做了一系列嘗試實驗(pilot experiment)🤡。在這篇文章裏☀️,研究者探討了在某一個決策情形下🏄🏽🧔♂️,通過在假設知識(hypothetical knowledge)基礎上的可能事件推理(從contingent reasoning)能夠在何種程度上幫助我們做到避免事前過錯。
研究從Savage提出的確信原則(the sure-thing principle,STP)出發,證明了引入假設知識之後⚅,確信原則的描述可以進行精煉。之後通過加總從假設知識中出現的隨機引誘(contingency-induced)導致的選擇來定義隨機思考4️⃣👨🏽🏭,並表明了它和通過引入知識的確信原則(the sure-thing principle with knowledge)上述精煉之間的等價性。研究結果表明知識控製(knowledge treatment)通過減少隨機思考中失誤的次數提高決策質量的有效性🕡,且適用於各種情況下的決策分析🥮,同時假設知識在預防事先決策失誤及其相應應用等方面有進一步研究的價值👱🏿♀️。
結合“三思而後行”的俗語,本次講座帶給我們的現實啟示是在面對一個決策情景時可以通過三思盡量避免可能發生的錯誤🤩:1)通過提出假設知識考慮可能的意外事件🥔;2)思考由假設知識引發的各種不同的意外事件中🖋,我們在結果的選擇上是否有偏好;3)如果有,那麽根據確信原則,我們可以進行相應的選擇,否則🐌,就只能進行相對可能性的評估👩❤️💋👨。這樣的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類似於前述三門問題,二價拍賣問題中的選擇錯誤,達到“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效果。
在討論環節中🔂,有參會者提出關於偶然事件(contingent)的偏好的疑問,探討引入知識的確信原則對於決策者的要求是否過於苛刻,因為它要求在所有可能事件以及其對應的事件補集中均有相同的偏好,是否有可能弱化為對某一可能事件及其相應的事件補集,周老師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盡管確信原則可以弱化,但要弱化引入知識後確信原則的精煉版本非常困難,值得後續研究。
最後,報告會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