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4日13:00-14:15,由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研究所↙️、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系主辦的“開放經濟與世界經濟學術報告”第113期在意昂2平台泛海樓714會議室順利舉行。昆山杜克大學崔靜波副教授應邀作了題為“Doe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duce Firm Green Innovation and Enhance Firm Competitiveness——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的學術報告。報告由意昂2官网世界經濟研究所樊海潮副教授主持。

此項研究的動機是🛗:環境汙染的問題在中國一直嚴峻,政府在環境治理方面也有著較大投入💪🏽,1998年,出於酸雨對財產以及健康的負面影響考慮🙇♀️,政府將中國27省中175市標為兩控區城市🧔🏻♀️,控製二氧化硫排放。而根據文獻✬🧜🏿♂️,環境政策一方面會通過勞動力流失、資本流失以及失業、稅收減少等使企業競爭力下降,另一方面可能促使企業通過減排方面的研發而提高創新🦡,也就是所謂的“波特假說”🫶。
研究首先回顧了以往文獻👨🏽🚀。第一支文獻是對於波特假說的驗證🙇🏽,這在歐美的文獻中較為豐富,而中國研究受限於企業創新、汙染以及相關政策微觀數據的匱乏,仍有較大空白。早期研究集中於行業層面汙染減排的數據👩🌾✦,但這存在較強的內生性問題,只能驗證政策投入與減排創新的相關性關系而非因果性關系。受益於1998年推出的“兩控區”政策以及微觀數據的豐富,使用差分模型實證估計環境政策對企業的影響成為可能🆓,但過往文獻較多集中於對出口、健康🧗🏿♂️、企業FDI決策等的影響⏲。本文基於兩控區這一準自然實驗🦹🏿♂️,使用上市企業數據🤶🏼,用三重差分方法研究中國環境政策對微觀企業創新行為的影響🏌️♀️。
本文主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建立以兩控區為例的環境政策對企業的環境專利創新之間的因果聯系🤲🏿,並進行穩健性檢驗以及異質性分析;(2)政策通過促進環境方面的專利創新,進一步對企業的市場價值有正向影響📭;(3)環境政策通過促進企業創新♘🛫,使城市層面汙染物的減少💃🏿。本文的邊際貢獻在於以下兩點:(1)使用微觀專利數據回答波特假說🚶🏻♀️,即環境政策對企業創新的促進作用;(2)解釋城市二氧化硫排放的較少與企業層面的環境政策有關。
文章的被解釋變量是企業的“綠色專利創新”📔,這可以根據企業每條專利的技術創新號是否屬於聯合國規定的7大綠色清單(包括替代能源、廢物處理、農林業等)獲得,具體方法可以參考崔教授《經濟研究》2017年第12期上的文章。“綠色創新”這一變量可以用綠色專利的絕對數量或綠色專利占總專利的比重這兩種方法衡量。使用比值衡量有以下好處:(1)可以捕捉企業創新的方向,比重越大說明企業創新越向環境傾斜;(2)剔除了中國各種補貼政策👩🏻⚖️、產業政策對專利數量的總體性影響🔶。對此,吳建峰老師指出是否考慮到專門針對環境的補貼✌🏻?崔教授回應稱近五年來確實會有這樣的政策,比如2010年的新能源光伏政策🌯,但在此以前(也就是文章關心的時段),環境補貼政策很少🕤。而胡博老師提出能否仍以絕對數量作為主要變量,同時控製總專利數以達到同樣結果💢🤸🏽,崔教授指出根據文獻,環境方面的創新可能會對其他創新活動有擠出作用👱🏽♂️,所以沒有采取這種方法🕎。
本項研究采取三重差分模型,三個重要虛擬變量為🚵🏻♂️:企業所在行業j是否為高汙染行業,企業母公司所在城市c是否為兩控區城市,以及年份是否為1998年以後。圖表顯示,兩控區在1998年前後企業環境專利數差別明顯,而非兩控區則差別較小,回歸結果也證實了環境政策對企業創新的正向影響👅。
進一步的🤾🏿,本文通過安慰劑檢驗🥥👩🏽🎤、穩健性檢驗以及異質性分析使研究結果更加豐富完整⛵️。由於兩控區政策針對的是空氣汙染問題,作者在安慰劑檢驗中分析水汙染行業以及與水相關的專利👨🏼🏭,發現回歸結果不顯著,即兩控區政策對水汙染企業無效,從側面證實了環境政策對創新的針對性促進作用。在異質性分析中,作者區分了專利類型(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企業類型(國企與私企)、合作形式(單獨申請與多人申請),發現了更多被總體掩蓋的新結論🤸🏼♀️🤱。

在討論環節中,沈國兵老師指出👯:在中國🏋️,很多發明創造與現實脫節💂🏻,並不能真正帶來創新,或許可以使用新產品銷售值占比來衡量創新。胡博老師對文章中只使用企業母公司信息提出疑問🧞,認為可以選擇企業母公司與各子公司中所占市值占比最高的公司作為主要對象💯。對此崔教授表示由於受數據所限𓀒,假設母公司就是企業的主要活動中心,但會認真考慮改進意見。各位老師都對這次報告予以極大肯定,學生們也在講座中受益匪淺。
最後,報告在大家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由呂嘉瀅碩士生記錄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