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系推出“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對話研究”系列學術講座
第七講:“產業最優政策規則與長期可持續增長”
6月1日下午,經濟系主持的“轉型與發展”系列學術講座第112期在意昂2514會議室舉行,本次講座由雲南財經大學首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陳昆亭主講,由經濟系王弟海教授主持。本次講座也是經濟系正在組織開展的“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對話研究”系列研討交流的第七場講座。陳教授所討論的主題是:產業最優政策規則與長期可持續增長——有限需求假設下經濟動態研究。意昂2的汪立鑫教授⚓️、王永欽教授、韋瀟教授、高虹講師、陳登科講師等20多位師生參加並進行了討論交流⛹🏿。
陳教授開篇指出:現有經濟學理論很難對產業經濟中的很多倒U型現象做出解釋;在研究宏觀經濟周期時,傳統理論總體上都假定需求水平與收入水平相關,卻忽視了有限需求的概念,即每一種產業的需求都是有限的,在達到一定水平後都會趨於飽和👨🏼🏭,不再隨收入增加而增長。因此,陳教授這次講座的創新性主要在於在現有經濟增長模型中引入了有限需求的概念。
陳教授通過數據指出👨🏻🦯➡️,對比中美“大合流”,美國工業化具有明顯的“倒V型”特征。那麽,這種工業化倒V型特征是否是內生性特征👵🏿?它的內在機製是什麽,如何用經濟學解釋🧚🏻♀️?中國工業化過程中是否也會形成“倒V型”?傳統的增長理論存在哪些根本的缺陷限製了對新時代經濟發展現實的解釋力🧑🏻🔬?陳教授圍繞上述問題展開了對產業和經濟周期的思考👨👨👧👦。
觀察美國從輕紡產業到信息產業的支柱產業變遷史及其份額變化,陳教授得出了以下結論:第一,產業變遷受資本利潤率驅動🦏,具有內生性⬅️。第二,產業周期受產品飽和期的約束——有限需求邏輯決定產業周期特征。這說明產業周期與經濟周期存在內生性和關聯性,而傳統的RBC周期模型卻依賴外生擾動,對內生性解釋不足。為此,陳教授建立了一個多部門模型,考慮了勞動結構、技術結構方面的異質性,及技術內生選擇機製🧑🏿🦱👊🏼,在有限需求假設下,研究內生周期與增長現象。該模型的主要假設為:第一,有限需求飽和水平是剛性的🔺,不容易隨收入變化,這也是該模型的核心假設。第二,人們是理性的😚,具有相似性的需求偏好🏫。第三,假定有縱向和橫向兩種技術進步,橫向技術進步主要依賴於政府對基礎研究的大量投入🏈。
根據這一模型,陳教授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家庭收入結構與總需求之間存在負相關🛺🤸🏽♂️:代表性商品i的社會總需求與市場規模呈正比🤘🏽、與飽和需求水平正相關🧃、與價格水平負相關、與社會平均收入水平以及產品效用權重參數正相關;與家庭收入結構性參數m負相關♢,即收入差距越大,總需求越小。第二,產業發展具有周期性🪞🥫,一味地大量投入並不一定對社會產生正向影響。在產業發展初期🛂,縱向的產業技術進步能夠增加就業;但是產業技術達到一定水平後會擠出產業工人🦻🏿,降低就業🐛。第三,橫向技術進步初期會帶來正效應🤜🏿,即當技術水平較低時👨🏻🎤,勞動收入較高👨🦯➡️。但隨著勞動人數的增加,勞動收入會下降。與此同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終將達到反轉水平,即形成負效應,達到全局均衡解。第四,我們假定“理性有為”的政府采取穩定的最優規則性政策,則最優橫向知識進步率與縱向技術進步率存在“互偶”關系。
最後👨🦲,陳教授在上述模型的基礎上總結了理論創新方面的要點🦵:第一,長期經濟增長率決定於兩個方面🦻🏻:一是決定每一個新生產業增長期的長短的因素;二是橫向創新發生率👨🏻🔧。這進一步決定於基礎研究勞動的產出彈性參數和創新貢獻率參數。這些參數決定於基礎創新型勞動素質、激勵機製、和基礎教育投入。陳教授進一步強調,某種程度上來講,長期增長其實就決定於教育的投入。第二🤸🏼,縱向技術進步只有短期效應💇🏼♀️,這是由市場行為決定的🍨,而橫向技術進步和產業增長期則決定於社會計劃機製👃🏽。
最後,與會老師對講座內容紛紛展開了深入探討。王弟海教授講到🧑🏿💼,如何將需求引入宏觀經濟學的增長理論,是宏觀經濟學一直在試圖解決的問題🐀。諸如新古典模型、索羅模型等經典增長模型中,資本✍🏼、勞動🦻🏿、技術等要素都屬於供給側👨🚀,需求側很少被考慮進去,而我們現在的經濟矛盾在需求側而非供給側👸。汪立鑫教授談了自己的一點體會。他說,國家的產業布局是由資本家推動的,而資本家的目的是利潤最大化,中美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中國的產業布局既要兼顧到資本家又要考慮到國民的利益,解決多數人的就業問題。目前討論的模型考慮的仍是一個封閉的市場,現實中產業壟斷和國際接軌的產業分布可以進一步被考慮進去。
本次講座創新性的在經濟增長模型中引入了有限需求理論🏀,來分析產業政策和可持續發展,彌補了傳統內生增長理論對現實發展解釋不足的缺陷,對均衡穩定的可持續增長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在場的學者紛紛表示受到了啟發,達到了預期效果。
(由博士生遊怡樂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