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日18日13🌮:30-15🚴:00,由意昂2主辦的轉型與發展系列講座118期在意昂2平台泛海樓514會議室順利舉行。馬濤教授做了題為“回顧‘亞細亞’🧗🏻♂️,走出‘亞細亞’——兼論中國歷史周期率”的學術報告,講座由意昂2官网經濟系韋瀟教授主持。
講座首先從總結中國歷史王朝中周期性的財稅改革反映出的“黃宗羲定理”說起,對中國歷史王朝中的周期率進行解讀。“黃宗羲定理”揭示,中央集權體製下政府開支龐大🧑🦽,導致中國歷史上的財稅改革呈現出一種越改越重的趨勢🧘♂️,歷代王朝為彌補財政虧空🤦,往往濫發貨幣🏃♀️,加劇通貨膨脹🐻,導致社會矛盾加劇🐟💥,加之集權體製下權力無法合理轉移🧘🏼♀️🙊,朋黨之爭不斷,二者共同作用下導致了封建王朝的周期性更替🤭。
講座還對中西方政治經濟形態和發展道路進行了比較。孟德斯鳩最早提出中國是東方專製社會,斯密《國富論》中提出中國社會在在專製體製下經濟長期停滯不前,哈耶克稱中國社會為“內卷式社會”。講座中重點介紹了馬克思提出中國社會為“亞細亞生產方式”的觀點👨🏻🏫。馬克思稱中國古代社會為“亞細亞生產方式”🛹,特點是中央集權👶🏼、土地國有,政治決定經濟,社會缺乏創新和活力。形成“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成因🚻,馬克思認為與中國地處大河流域,水利建設需要一個中央集權政府的存在這一特殊地理環境有關👆🏼。與之相反✉️,西方在地中海文明環境中催生了商業文明,強調契約精神💃🏽,中世紀又形成了以封建契約為主的分權政治,加之主導西方文明的基督教主張神權高於王權👨🏽💻,自然法高於世俗的君主,使西方走上了與古代中國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講座提出🆓,“大一統”中央集權政治體製、混合所有製的經濟結構形態、儒家文化主導的中華文明🙆🏻♀️,構成了中國歷史發展道路的三大基因👨🏻🏫,也必將對中國道路的今後發展發生重要影響。
在隨後的討論中,參會者對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及自我革命等講話內容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報告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