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2013年6月18日下午15:15-16:30🧚🏽♀️,經濟學系在經院514會議室舉行了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經濟學系張暉明教授主講🎾,主題為“遭遇大數據——社會科學研究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經濟學系副主任高帆老師主持了研討會,經濟學系的部分老師及研究生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首先🧍,張老師以第一臺計算機的誕生引出本次演講的主題。1946年🤔,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誕生🧑🏿✈️,這是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電子計算機。這臺機器當時能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工作──每分鐘進行200次以上的運算💪🏽。至今為止,計算機的發展依次經歷了四個時代:電子管計算機時代;晶體管計算機時代;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大規模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我們當前所處的人類社會是一種“數字化生存”的狀態。傳統的世界貿易由原子之間的交換組成🧘🏽♀️。大部分的信息都經過人的緩慢處理🧑🏿🔬,以書籍、雜誌、報紙和錄像帶的形式呈現☎;計算機手段的采用使得各類信息被即時而廉價的電子數據傳輸所取代🚌,這種傳輸將以光速來進行。在新的形式中🔈,信息將成為舉世共享的資源🐳。
接下來,張老師從多個角度為我們闡釋了大數據的含義🏊♀️。數據存儲以幾何級數增長:來源多樣、類型多樣、大而復雜👨🏻🎨,具有潛在價值,但難以在期望的時間內處理的數據集。從經濟社會的角度看,大數據是數字化生存時代的新型戰略資源,是驅動創新的重要生產要素,正在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大數據時代,“實然”世界、“虛擬”世界👷🏿、“數據”世界將以相互“鏡化”方式的存在。數據的分類具有多樣性👩🏼🚀:圖片、文字、數字、公式😧✌🏻、畫面記錄🧛🏽♀️、視頻、開源信息等,這些數據類型都已轉換為數據信息存儲。另外👩🏿🦰,張老師從累積的價值、不會折舊、數據挖掘發現的新價值、數據挖掘學科的興起幾個方面闡釋了數據作為資源的特點🦻🏼。張老師認為🧗♂️🤛🏿,數據科學的發展將帶來社會科學研究的變革👲🏽☛,現代科技發展會助力大數據沖擊;大數據研究可能的應用領域滲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引發一場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革命。
然後🧑🏿🚒,張老師具體講述了大數據與中國經濟學創新🍎。經濟學學科的建構包含三層:語言邏輯表達的“文字的經濟學”🦣、數理邏輯表達的“數理的經濟學”以及運用數理邏輯建構的模型解釋問題的“計量經濟學”。在簡要回顧了中國經濟學現狀後,張老師分析了中國發展的“個性因素”👳🏽♂️,譬如全球化潮流的態度與行動效果🍲、非均衡發展方式與穩定控製管理等⏺。張老師還講到關於借助大數據手段研究中國經濟學的數理邏輯以及建設覆蓋新古典綜合的“新興綜合經濟學”的想法。
最後張老師談到🧘🏿♂️,所謂“中國經濟學”並不是“中國的”經濟學,而是以中國經驗藍本總結提煉概括的具有普世價值能力的經濟學——對其他發展中國家⤵️、50億人口的追趕型經濟體具有指導價值能力的經濟學🙎🏽。為此,中國的經濟學家們要堅定自己的立場,承擔起歷史賦予的責任,沉得住氣🛡,埋頭研究三十年👩。
在張老師的學術報告結束之後,焦必方老師、嚴法善老師🧎🏻♂️➡️、馬濤老師、李潔明老師、戚順榮老師⭕️、杭行老師、尹晨老師、高帆老師、孫大權老師🙌🏼、馮劍亮老師🧍🏻♂️、陳碩老師🤷🏻♀️、方欽老師等就相關問題與張老師進行了交流🧗,包括:如何理解數理經濟學👇🏿、如何看待大數據向生產力的轉化𓀔、如何防範大數據時代的經濟風險、如何把握電子商務等產業形態等等🧝。此次學術報告會最後在熱烈的討論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