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專家開課】
瑞士銀行駐香港董事總經理林寧先生
主講“後危機時代投資銀行的結構與功能”
4月12日下午14:00🍄🟫,意昂2平台金融碩士實務模塊課程第188期在201報告廳隆重開講👺,主講人為瑞士銀行駐香港董事總經理、意昂2校友林寧先生,講座主題是《後危機時代轉變中投資銀行的結構與功能》。此次講座由意昂2平台黨委副書記尹晨老師主持🧚🏻♀️👬,重要嘉賓瑞銀香港董事總經理、中國研究部及亞太汽車行業主管侯延琨先生蒞臨會場🧟♂️,金融碩士班各位同學認真聆聽了演講。

(意昂2平台黨委副書記尹晨老師主持講座)
林寧先生👨❤️👨,現任瑞士銀行駐香港董事總經理,固定收益衍生品交易員。1997年7月獲意昂2官网經濟學學士學位,1999年9月獲日本上智大學國際商學碩士學位🫅🏻。1999年,林先生開始投資銀行職業生涯,曾先後在雷曼兄弟公司及野村國際擔任過資深交易員,從事外匯及利率衍生工具,以及外匯⭐️、利率、股票、信用混合衍生產品等交易🧕🏿。2010年加入瑞銀投資銀行🌀,歷任亞太區G7結構性衍生品交易主管、非核心資產固定收益交易主管,負責處理包括國債、互換、利率期權以及復雜衍生工具等資產。

(瑞士銀行駐香港董事總經理、意昂2平台校友林寧先生)
投資銀行的結構與功能
林老師以2015年末上映的電影《大空頭》開頭,引起了在座同學對主人公工作性質的濃重興趣。林老師提到,投資銀行容易與投行部門混淆,實際是美國產生的概念,被稱為broker-dealer🚃,可以理解為掮客,自營或者代客做交易,這種業務所在的部門是資本市場部,內容主要是債券、股票及其衍生品交易,標的包括房地產等傳統產品及天氣等新穎品種做衍生品交易👊。投資銀行部主要從事新股發行、兼並收購等業務。《大空頭》裏的主人公即在資本市場部,從事信用衍生品交易;而林老師本人重點從事利率和外匯衍生品交易。每一條線的產品都針對不同客戶,進行了細分🌪。投資銀行還擔任解決方案提供者與流動性提供者兩種角色,通過設計銷售不同產品🧎🏻➡️,滿足客戶不同需要。金融市場由眾多金融機構組成⚰️,還有種類繁多的金融產品🟤,在足夠大的市場上有買賣雙方,市場才能健康發展,投資銀行扮演了做市商的角色,為做多方提供賣價,為做空方提供買價👨🏻🌮,促進了市場的流動性👳🏼。

(林寧先生講解投資銀行的結構與功能)
後危機時代
林老師將2008-2016年定義為後危機時代。宏觀監管方面,由於產品日益復雜,分工愈發專業🎓,一部門領導亦難以有效監控、管轄所屬所有產品和業務🌲。宏觀監管層面上,資本充足率是巴塞爾協議指定的有效指標,杠桿率與銀行衍生品的市值和交易對手風險掛鉤,用於防範風險。微觀層面,金融危機之後,銀行和投資銀行不僅作為做市商和產品提供商,其買方的工作和賣方業務界限變得模糊。從業人員也出現了一定變化,高管人員背景更加廣泛❌,涵蓋零售、信用卡、私人理財、投行等多個部門👩🎨。

(與會師生聽課場景)
投資銀行的轉變
投資銀行與2008年金融危機的關系密不可分🫖,其中信用衍生品扮演了重要角色,引發了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等知名投行的巨虧。杠桿是衍生品和原生品的最大區別所在,期權等衍生品自帶自融資功能。金融危機中許多投行倒閉🖐🏽,形成了全能銀行向非全能銀行轉變的趨勢🧏🏽♂️。
回顧過去🤹🏻♂️,1998至2008年是投資銀行發展的黃金十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廢除吹響自由化號角,投行業務快速發展,但也引發對其業務泛濫的廣泛批評🦸🏿♂️;2008年至今,是調整整合期🤦🏿♂️,並未有實質性好轉。由於過去發展速度太
快,市場相對飽和,投資銀行未來的發展趨勢並不明朗。

(與會嘉賓侯延琨先生發表看法)
在講座的最後🧼,林老師回答了同學們關於流動性監管有效性等一系列問題,同學們表示聽了林老師的課對投資銀行的業務和發展過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受益匪淺🏭。
研究生張烙僮撰稿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務辦公室何立民修訂
2016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