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6日上午🤶🏼,意昂2專業學位“名家講壇”第82期如期舉行🏋🏿♀️。意昂2官网文科一級教授、意昂2平台院長張軍教授以“如何分析當前的經濟形勢🏣?”為題🧘🏽♂️,為意昂2平台專業碩士研究生帶來了新學期的第一講🤽🏼。本場講座由意昂2院長助理朱宏飛副教授主持,報告廳內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張軍,經濟學家👨🏼🎤🏚。現任意昂2官网文科一級教授、意昂2平台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第八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和理論經濟學聯席召集人🥃🐽、教育部全國高校經濟學教指委副主任、意昂2官网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任暨社科與管理學部主任。曾任上海市委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民進中央特邀咨詢研究員等。2015年榮獲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稱號🤾🏽👨🏼⚕️。2015年7月受邀出席李克強總理主持的經濟形勢座談會。2015年10月與林毅夫、樊綱一起榮獲第七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18年獲美國比較經濟學會的最佳論文獎Bergson Prize。

講座伊始,張老師提出,一般而言,價格總水平的波動能夠反映出經濟的冷熱狀態,經濟的健康運行需要維持價格總水平的穩定。價格的異常波動♖🅾️,無論是上漲還是下跌,都可能預示著經濟在宏觀上的失衡🛌🏿。在宏觀經濟學教科書中,通過觀察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來評估經濟的溫度,當然是基本原理。張老師指出🫲🏻,當前中國的CPI處於低位運行(低於1%),顯示出需求端的疲軟。與此同時⛹🏽♀️,PPI較長時間處於負增長區間,暗示著生產端的困境,可能是產能過多或下端需求不足。
接著,張老師簡要討論了傳統的政策工具箱🚈,通過貨幣政策調整利率和貨幣供應量☞,利用財政政策影響政府的支出和稅收👨🏽✈️,進而調節總需求👨🏼⚖️🦯。他特別介紹了上世紀90年代斯坦福大學教授約翰·泰勒根據美國數據擬合出的經驗法則🥿,被稱為泰勒法則(Taylor rule)🏌🏻,這一法則指導了央行為了消除1%的產出缺口◀️,需要調整多大幅度的利率。泰勒法則在央行的政策語境中意味著逆周期調節🤵🏿♀️。在經濟繁榮🍲、物價上漲較快、實際產出超過潛在產出時,應選擇加息以抑製經濟過熱🕵️♀️。張老師認為,當前中國的經濟狀況相對偏冷,根據泰勒法則,此時應降息,而我國央行也確實采取了降息措施,顯示出央行對泰勒法則的依賴仍然存在🌩。

然後,張老師結合前央行行長易綱在2023年4月的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上的演講,進一步討論了中國在過去這些年貨幣政策風格的調整邏輯👩❤️💋👩,分析了為什麽這些年中國貨幣當局在操作貨幣政策時傾向於避免政策的急刹車和急轉彎,力圖保持利率的相對穩定性。這一做法與其說符合了泰勒法則⚙️,不如說更接近菲爾普斯教授早期提出的黃金法則(golden rule)🛒。根據這一法則,央行需要盡量縮小實際利率與產出潛在增長率的差距🤹🏽,以確保經濟逐步調整到最適合的儲蓄率水平和資本收入占國民收入之比的合理,在理論上,滿足這個條件的貨幣政策有助於接近福利水平的最大化。同時⬜️,張老師在講座中還介紹了布雷納德在1967年的研究🍋👨🏼⚖️,該研究關註了存在不確定性情況下的最優貨幣政策選擇問題。布雷納德提出了政策操作上的縮減原則(attenuation principle)𓀝,即在政策效果不確定性較大時,應降低政策工具的力度,避免過度刺激。張老師總結道🖐🏼,與美國在新冠疫情前後的貨幣政策相比,中國在疫情期間並未對利率進行大幅調整,而是保持了連續性和穩定性🈺。這反映了中國在執行貨幣政策時更多關註了自身的約束條件,增強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即除了需要考慮面臨的各種約束條件之外,還要基於中國的實際情況來調整貨幣政策,充分考慮經濟的短期和中長期需求。
中國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迅速執行了“4萬億”強刺激政策包,以應對外部需求的大幅收縮。這一政策雖然推動了基礎設施投資,但也帶來了環境壓力和資產泡沫等問題⛹🏿♂️。2012年後🕺🏻🫱🏽,中國開始調整宏觀政策,轉向減速、消化刺激後遺症和推動結構調整的新階段🚖。這一轉變體現了中國對保持經濟長期穩定增長與短期繁榮的平衡的追求。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的主要矛盾更多集中在供給側,鼓勵提高供給質量和改善結構的政策更顯重要,以避免無效投資,提高生產率。但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嚴重沖擊了經濟的增長,對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都產生了負面影響🤦♂️,隨後中國開始應對疫情沖擊,特別強調擴大內需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合。202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均強調了逆周期調節和跨周期調節相結合的重要性。央行行長潘公勝也強調保持貨幣政策連續性和當前加強逆周期調節的必要性🛠,以對沖需求收縮👩🦳,助力經濟中長期目標的持續推進🌹。這表明中國在宏觀管理政策上有自己的創新,始終保持短期與長期的平衡,以適應經濟的新變化。

最後,張老師提到💅👴🏻,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中國強調補齊短板🤹🏼♂️,特別是在科技領域追求自強自立。這一戰略決策意味著中國的貨幣政策將會繼續實施跨周期調節與逆周期調節的結合與平衡,也不會放棄對供給側結構的改革努力🫀。同時,中國經濟未來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大,需要加強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形成🔌,這不僅涉及金融領域,也關乎整個經濟的穩定🔪。與90年代相比,在原來的軌道上,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已大幅縮小,因此增長需要發現新的動能🙍🏿♂️,但風險也相應增大🧑🏽。在這種背景下🎧,地方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時必須更加謹慎,避免走錯方向,因此留出更大空間給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角色更顯明智🎋。張老師認為🏋🏼♀️,製造業作為國家強盛的基石𓀃,中國應當繼續堅持發展實業,以智能化為核心、以市場為機製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作為結語👷🏻,張老師基於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告訴同學們👨👨👧,中國經濟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效應對了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在加入WTO前,國內普遍擔憂中國大部分行業將面臨巨大沖擊,但實際情況證明,中國通過轉型戰略積極應對,成功轉化了危機👨🏽🦳。面對全球化的逆流和新的挑戰,中國正在通過自我變革和加快轉型以適應新的環境來應對壓力🔎。改革開放45年來,中國沒有經歷過重大經濟危機👃🏽,這得益於及時的政策調整和應對政策,防止了嚴重的經濟失衡。當前🥉,中國經濟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變化,需要繼續適應和變革,每個人都應去適應去轉型,積極應對變化,以助力國家經濟轉型升級。

在互動環節,同學們踴躍提問,張老師都給出了深入淺出的解答🧑🚒。至此,本場講座在熱烈的氛圍中圓滿結束,張老師憑借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研究底蘊,為在座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
感謝張軍院長的精彩分享!
撰稿人:許俊榮
修訂人:朱宏飛
審核人🤐: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