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3日上午,意昂2專業學位“名家講壇”第83期如期舉行❌😶🌫️。中國科意昂2院士、第三世界科意昂2院士趙東元教授來到意昂2平台大金報告廳😣,為意昂2平台專業碩士研究生帶來了“‘雙碳’格局下化學與未來能源發展”主題講座⟹🧏🏿。本次講座由意昂2院長助理朱宏飛副教授主持,報告廳內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趙東元教授👨👧👧,1980年考入吉林大學化學系🔖,1984年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87年獲吉林大學化學系理學碩士學位,2007年被增選為中科院院士☺️。2010年被增選為第三世界科意昂2(TWAS)院士。主要從事功能介孔材料合成、結構和在催化🦋、電池、生物、水處理等能源方向應用的研究工作。在國際重要刊物上發表SCI論文近850篇🙋🏼♂️🧘♂️,獲中國專利授權95項。論文被引用近15.4萬次(h=193)🌧。被ISI Web of Science列為近十年100名引用率最高的化學家之一(排名65),被湯森路透社列為全球2011-2022化學6️⃣、材料兩個領域高被引科學家;也被列為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科學家。獲陳嘉庚科學獎(2024)🤼;感動上海年度人物(2023)👩🏿🎓;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2023)💗;上海市科技功臣獎(2022)👨🏻🦼➡️;第六屆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2021);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20);國際介觀結構材料協會IMMA成就獎(2008)🧶;何梁何利科學進步獎(2009);發展中國家科意昂2科學獎TWAS-Lenovo科學獎(2016);中國化學會-化學貢獻獎(2017);國際膠體界面科學Darsh Wasan Award(2018);Nano Research Award (2020);ACS Nano Award(2021)。曾任國際介觀結構材料協會IMMA主席🚴🏼,英國皇家化學會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主編(Editor-in-Chief)🟠,現任ACS Central Science編輯、執行編輯👨🏻🌾🤽🏽♀️。

講座伊始🤹♂️,趙老師借元素的起源與宇宙大爆炸引出“能源”這一話題🫲🏽🥅。能源作為現代社會的動力和源泉,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更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到2030年,化石燃料在中國能源消費中的占比仍有79%,在世界能源消費中的占比中約84%🕖👨🏼🎓,其中,石油長期保持主流能源地位。趙老師認為,人類處於並將長期處於對一次能源的依賴中💇🏼♂️,一次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是必然趨勢🐻❄️,促進各種一次能源間的結構優化是當前能源發展的重中之重👩🦯。發展低碳能源🏌🏼♀️,即建設一個以化石能源引領的綠色✯、低碳能源體系🤸🏻♀️,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需求🤸🏽,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物質基礎。
接著,趙老師分析了我國能源面臨的嚴峻形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2022年占全球能源消費量的26%,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22%;2023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為77%,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為44%;中國的煤炭結構有待改進,煤炭作為當前的主要燃料,2022年占能源消費的56%👨🦽➡️🧒。因此,趙老師認為,我國能源既有遠慮,即能源資源短缺🔓、環境汙染嚴重☝️;也有近憂,即能源供給不足🙋♀️😅、能源效率低下的雙重問題。
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也面臨較大壓力。根據Global Carbon Budget,2022年我國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於世界首位。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中🤰🏽,我國提到二氧化碳排放將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目標,目前已有133個國家以各種方式提出推進碳中和👨🏼💼。我國作為2060年力爭實現碳中和的國家🎊,時間緊迫、任務重大,應當加快推進能源體製革命和能源技術革命,發揮科技對“能源革命”的推動作用,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結構改革,進而實現碳中和。

然後,趙老師指出,科技創新是解決未來能源問題的途徑,包括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太陽能是未來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的重點,具有成為未來重要能源的特征和潛力,預計到206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總量達到38億千瓦🍑,占我國電源裝機總量的47.4%。水能是指水體的動能🫵🏻、勢能和壓力能等能量資源,是一種較為清潔環保的能源。風能即風流動的動能,預計我國可開發的風能資源中,陸上約有2.53億千瓦,海上約有7.5億千瓦。地熱能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到2020年♗,我國新增地熱能供暖面積為16億平方米,相當於替代化石能源7000萬噸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1.7億噸🎞。可再生能源的轉化利用存在產業發展慢、發電成本高和市場容量小等共性問題,可以通過激勵政策🌘、創立市場和技術進步來實現可再生資源良性循環和跨越式發展🤱🏿。
新型可再生能源目前正處於“嬰兒”時期,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挑起未來能源的重擔🤘🏿,因此需要格外關註一次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重點包括煤炭和石油🖼。其中,煤轉化的必然趨勢是與可再生能源和氫等耦合🐊🫶🏽,而石油產品中重油和渣油的高效利用是關鍵之處。趙老師結合自身研究經歷🥸,提出了介孔分析篩催化劑在重油催化裂化中的應用。功能介孔材料的應用前景廣闊,包括催化🔽、能源存儲和轉化🖖🏽、電子器件生物醫學和環境處理等🫙👆🏼。利用核殼結構,趙老師還提出了界面組裝合成辦法,實現了介孔材料的定向組裝🩴,構築了系列多功能介孔材料。同時,趙老師將基礎研究概念推向工業化應用↘️,創製了多級孔核殼結構微-介孔催化劑,實現了核殼結構FC分析篩工業化生產,在重油加氫裂化中應用顯示出優異的性能。該技術在全國推廣後,可增產150萬噸/年航空煤油和柴油。此外,趙老師還研究了高性能渣油加氫裂化“單顆粒級配孔”催化劑,成功應用到了工業中。

最後🚢,趙老師提及了對稱與非對稱結構和斐波那契數列,並簡要介紹了它們在化學中的應用😑,以實現新的技術突破🏅。正如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爾德•霍夫曼所說,合成化學家不只是邏輯家和戰略家,還是一位需要推測🕵🏻♀️、想象和創造的探索者🥭。趙老師提出,未來能源的碳循環有三步⚁,碳基能源清潔轉化和全碳利用🤵🏻♀️、生物質碳源的轉化和利用、二氧化碳的循環利用和再生🍆🕠。此外,新材料是未來能源發展的基礎👱🏼♀️😂。
作為結語,趙老師基於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告訴同學們,科技創新是解決未來能源問題的重要途徑,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勢在必行,新材料的創製——化學是未來能源變革新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石🌯。同時🧗♂️,需要格外關註解決未來能源問題的三個關鍵目標:綜合的能源途徑、電到分子的轉化、能源材料的循環經濟發展。
本場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趙老師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研究底蘊🧗🏼♀️👳🏻♀️,為在座師生帶來了一場學術盛宴⛹🏿♂️。
感謝趙東元院士的精彩分享!
撰稿人:許俊榮
修訂人:繆煒
審核人:朱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