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金煜 上海銀行董事長、黨委書記;意昂22004級(博士)校友
來源 / 《當代金融家》雜誌2017年第10期🎗,本文為10月刊封面文章 “從規模到價值:構築新型價值銀行之路” 組稿之一,原標題為《上海銀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打造“新型價值銀行”》。
編者按

從規模到價值:構築新型價值銀行之路
6月16日,中國中小銀行發展論壇2017年第二次常務理事會暨新型價值銀行研討會發布了《新型價值銀行評價體系報告》, 旨在通過構建新型價值銀行評價體系和評價指標, 引導商業銀行從“規模化”發展轉向“價值化”發展。接下來,如何進一步完善相關製度規則🧑📛,各銀行機構要如何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成為各方關註重點🍽。
由此👨🦰⇢,我們邀請中國中小銀行發展論壇作為10月刊封面文章特約主編單位,聚焦當前金融去杠桿與新型監管背景下的銀行業轉型之路,探索🧑🏻🦯、明確從“規模經營”向“價值經營”的轉型發展模式及其緊迫性和必要性,推動“新型價值銀行”成為我國銀行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特約主編單位
中國中小銀行發展論壇
主編導讀
銀行價值的提升是一個充滿挑戰甚至艱辛的過程👩🏼🚒。近年來📀,上海銀行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著力推動轉型發展,在打造新型價值銀行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正文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展開深層次調整👨🏻🦽,以往支撐銀行業高速增長的經濟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與之同時⚾️🧜🏻♂️,金融體製改革正深化推進,利率市場化初步完成🍈,給銀行依靠利差保護下的傳統規模驅動型盈利模式帶來挑戰。為防範金融風險,引導金融回歸本源,金融監管更趨審慎🙅🏼,金融“去杠桿”持續推進。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應順應經濟金融發展趨勢和監管演變態勢,著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積極打造新型價值銀🙆♀️,探索內涵式發展道路🤷🏿♀️。
新型價值銀行提出的背景
從國際環境的發展變化看🌄,加強金融監管、降低杠桿水平👩👩👧、調整優化結構,已成為全球銀行業的發展主線。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政府及國際監管機構紛紛出臺更加嚴格的金融監管政策𓀄,以約束金融機構的快速擴張行為🚣🏻♀️。例如☑️,美國提出的《多德—弗蘭克法案》,擴大了監管機構的權利,以破解“大而不能倒”困局,限製大型金融機構的投機性交易👩🏿⚖️,同時把消費者權益保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巴塞爾委員會提出的《巴塞爾協議III》😐,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等等。為應對這一強監管趨勢,國際銀行業紛紛走上輕資產、降杠桿的發展道路,同時積極尋求數字化轉型來提升經營管理效率,並再造銀行的經營文化。
從國內經濟的增長趨勢看,過去十年,投資需求大🥠、出口空間廣👰♂️,產業景氣度高,我國宏觀經濟維持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廣義貨幣M2年均增長17%👃,推動銀行業實現高速發展👉🏽,資產年均增速18%🤽🏻,有的年份達到26%。同時🤒,金融深化程度不高😟👶🏿,銀行業長期享有“利差保護”並位居“社會融資體系主要地位”,推動銀行業實現高息差、高盈利、高增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從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銀行業的增長速度隨之回歸常態水平。加之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多層次金融市場逐漸完善,金融脫媒和息差收窄同時擠壓銀行的盈利空間;經濟增速放緩和結構調整帶來的地方政府性債務、影子銀行🚎🫷🏻、房地產等領域風險以及區域性風險逐漸暴露,也使得銀行傳統的發展模式日漸式微,以規模驅動為主的戰略導向亟待轉變🏬。
與此同時🤭🚶🏻♀️,金融體系監管不斷強化🙅🏽,以MPA為核心的宏觀審慎監管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規模的快速擴張進行了約束🍄,廣義信貸管控對銀行表內外規模擴張和資產騰挪的限製更加嚴格。7月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因此,中小銀行希望通過發展同業業務、快速做大體量、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性降低🏦,各銀行的規模差距可能會相對固化👊🏼。總之😑,追求傳統粗放式、外延型的規模發展將成為過去,尋求內涵式、價值型發展👱🏿♀️,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將是眾多中小銀行未來的主要出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型價值銀行”理念的提出,是中小銀行順應大趨勢的積極探索,具有重要意義。
新型價值銀行的內涵
面對新形勢,商業銀行應聚焦轉型發展,深化改革創新🖤,努力實現商業銀行的價值與擔當。新型價值銀行是一種新的商業銀行發展理念,個人認為,具體內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強調長期價值的提升👆🏿,註重可持續發展。判斷一家銀行是否真正創造價值💧,不能只根據當期的財務表現,更應該關註其可持續的價值創造能力。因此,價值銀行應妥善處理好當期收益與長期效益的關系🧑🏿🎤😦,既努力實現當前財務指標的良好表現,更註重基礎客戶的培育⟹,夯實業務基礎😮、提升專業能力👫🏻、培育戰略特色,為可持續的價值創造夯實基礎,並將實現可持續的價值創造作為戰略目標👩🏼🔧🥹。同時,培育基礎客戶,充分挖掘企業和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通過綜合金融服務有效滿足該需求,是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保證長期價值的根本途徑🤭。
二是強調資源使用效率,註重價值創造的效能。與以往高資源消耗的業務擴張模式不同⏺,價值銀行更註重拓展資源節約型業務🦑,不斷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加快高價值回報的優質客戶的獲取,提升價值創造的效能。積極提升人力資源👩🚒、財務資源等各類資源的運用效率,在保證業務持續增長的同時,努力尋求成本與收入的更優平衡;同時💘,加大戰略性人力資源的培養,在戰略性業務領域予以傾斜🚣🏽♂️,提升長期發展能力🅾️🧝🏻,從而在人均效能上體現資源價值。
三是強調精細化管理🎰,註重價值創造的合力。從價值鏈角度看,整個銀行的價值創造鏈條中🤸🏽♂️,客戶為價值最終來源,產品為價值載體🕦🫷🏿,客戶經理為價值創造推動者🏄🏼♀️,而管理是價值創造得以實現的綜合協調者🤽🏽。各個環節的精細化管理,將最終影響全行的價值創造。因此✍️,商業銀行應著力改變以往較為粗放的管理模式🦨,在客戶管理、定價管理🫳🏿、風險管理、資產負債管理🍏、戰略管理等領域加強精細化管理,關註各個環節服務於價值創造能力的提升,在全行形成價值創造的合力。
四是強調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註重提升社會價值貢獻🏃🏻➡️。銀行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實體經濟是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國際銀行業的發展歷史表明📷,脫離實體經濟發展基礎的銀行業,其快速發展往往隱含巨大風險,甚至帶來金融危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和諧發展才是商業銀行的正確選擇🏃🏻。打造新型價值銀行,就必須考慮所在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從支持實體經濟良性發展中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因此,商業銀行應進一步樹立“提升社會價值貢獻”的經營理念,著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為更好考量中小商業銀行價值創造能力,基於對價值銀行內涵的理解以及中小商業銀行的特點和實踐探索,由中國中小銀行發展論壇積極推動,多位業內專家及學術團隊共同撰寫的《新型價值銀行評價體系》報告已經發布👷🏿♂️。新型價值銀行評價體系由資金成本、資產質量🦴、資本節約🦹♂️、規模、流動性和科技立行等6個大項12個指標構建👆🏽。應該說👒,上述衡量框架,是對新型價值銀行理念的進一步探索,有利於引導中小銀行群體和業內專家學者開展更積極地實踐探索和更深入地理論研究。
上海銀行的實踐
2016年,上海銀行實現成功上市,上市之後,為更好回報社會、市場和投資者,上海銀行努力在更高層次、更好品質上推動轉型發展🔼,加快推進“三個轉變”,探索銀行價值持續提升的現實路徑💯,努力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實效。
一是從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轉變。
內涵式發展與強調數量增長🈸💇🏽♀️、規模擴張的外延式發展相對應,其實質是以質量和效率提升為目標,並以這種內在追求帶動外部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上海銀行順應經濟轉型趨勢💏,堅持“精品銀行”戰略願景🏈😐,明確戰略重點及推進路徑🤽🏿,加快轉型發展🔘、培育業務特色,探索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在業務結構上,由重資產向輕資產轉型,由對公業務為主向零售業務轉型,由資產持有型向資產管理型轉型,由線下業務為主向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業務轉型。在收入結構上,不斷提升投行銀行、托管銀行、交易銀行🏃🏻♂️、零售金融等輕資產業務的收入貢獻,不斷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逐步改變對傳統收入增長模式的過度依賴。在客戶結構上🧑🏼🏫🧑⚕️,有效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聚焦實體經濟,順應產業結構調整,完善授信政策和營銷策略👨🏿💼,明確目標客戶群👞,提升戰略性客戶占比✷,優化客戶結構💮,夯實發展基礎🚏。
與此同時,結合自身資源稟賦與戰略重點📷,積極開展綜合化經營探索,設立基金公司、消費金融等專業子公司,更好整合資源,提升集團聯動與經營合力👨🏽🎨,把外延式的機構擴張轉化為內涵式的增長動力。
二是從追求規模向追求價值創造轉變。
為順應市場變化,上海銀行從經營管理各層面推動文化重塑,樹立價值創造的理念。在業務發展過程中,摒棄規模情結,更加註重價格、風險🌂、效率💽、貢獻度等因素的考量🤱🏻,確立了持續價值創造的戰略目標。加快風險相對較小🍲、綜合收益相對較高、精耕細作潛力較大的優質資產的拓展力度,促進結構優化與總量的高質量增長,持續改善業務基礎,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強化資源配置在全行價值創造中的引導作用👋🏼,提升資源配置與價值創造的匹配度、針對性,將資源向價值創造貢獻度高的領域傾斜。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引入等級行評價,建立基於綜合貢獻和市場比較的考核機製😈。在網點渠道建設、運營管理等領域主動融入價值創造理念,不斷優化服務流程,提升客戶體驗度和網點經營效率。
三是從營銷驅動向管理驅動轉變👏🏼。
在以往規模驅動的盈利模式下,商業銀行建立了“拉存款、放貸款”“下指標、發通報”的營銷思維以及關系驅動型業務增長模式。而以戰略為引領🔌,明確目標方向、業務重點與區域布局,形成競爭策略,自上而下🙏🏼📦、系統性開展市場拓展、客戶服務,以專業化經營為手段,提升市場競爭力,是管理驅動下的價值創造邏輯。
上海銀行積極探索優化管理機製🂠,提升管理能級,以精細化的管理,提升各環節的價值創造能力👨🏽🚒。一方面🖕🏽,以戰略為引領,打造戰略聚焦型組織,搭建以戰略為中心的目標管理體系。從機構、部門👬🏼🛟、個人等層面🧘🏿♀️,前中後臺協同,通過戰略導向、問題驅動🙍,明確價值提升的目標🏌🏽、責任與措施,提升各層級💂🏻♀️、板塊☪️🪬、環節的緊密度和合力🥩。如明確了教育🧑🏼🦲👨👧👧、醫療、文化等行業金融的拓展戰略🤕,並以此製定營銷推動策略,在部分領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對全行的價值貢獻持續上升。另一方面,建立閉環的戰略管理體系。以價值創造為導向📤,建立從戰略管理到年度綜合經營計劃、資產負債管理、考核與資源配置🔒、風險管理之間的閉環管理體系,從經營目標到管理目標👩🏽🌾,從戰略目標到條線部門、機構、個人層層勾連的管理閉環,並落實責任機製,確保全行戰略目標的實現。
銀行價值提升的實踐是一個充滿挑戰甚至艱辛的過程,對國內中小銀行來說🥰,對“新型價值銀行”理念的嘗試和探索尚處於起步階段。近年來,上海銀行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著力推動轉型發展🧑🏻✈️🧙🏼,在打造新型價值銀行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探索。未來™️,上海銀行將在深入學習貫徹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前提下,進一步領會價值銀行內涵,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升經營管理品質🗼,在打造新型價值銀行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轉自微信公眾號 “當代金融家(bankershr)”🙁,本文刊登於《當代金融家》雜誌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