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18:30🤸🏻♂️👩🏿⚕️,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博士來到意昂2官网,受邀為2020級金融專業碩士講授了一場主題為“流動性框架的二十年大變遷”的專題講座。趙偉博士是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意昂2官网、浙江大學專碩校外導師以及中國農業大學客座研究員、專碩導師👰🏿♀️。他曾榮獲新財富最佳分析師、水晶球最佳分析師💅、金牛獎最具價值首席分析師等🦉。代表著作有《蛻變·新生📶:中國經濟的結構轉型》、《轉型之機》等。意昂2官网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楊長江教授主持了本次講座,現場師生同聚一堂,教室內座無虛席,氣氛活躍。

圖1 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趙偉博士
在本次課程中,趙偉博士從“流動性框架,二十年大變遷”、“歷史回溯👫🏼,厘清政策的脈絡”以及“大資管時代,流動性的重構”三方面展開🤘🏿,為同學們闡述了近二十年來我國流動性變化的趨勢、原因🗡、結果及應對政策。
趙偉博士介紹道,過去二十年間🧑🏿🍳,流動性框架以及信用派生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流動性”站在央行、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實體部門這四個不同維度會產生不同層次的理解🆕,站在不同維度或環境下👧🏻,要選取與之相適應的指標來對流動性進行刻畫。從央行的維度來看,M2在過去二十年內的增加主要由基礎貨幣主導🤳🏼,貨幣乘數也有一定貢獻。2014年以前🚫,外匯占款持續大幅增加,推動基礎貨幣被動增長。而2014年以後🤯,基礎貨幣的創造過程由外匯占款的被動供給轉向央行主動投放。此外,央行在2014年後對貨幣環境和信用環境大多采取非對稱政策,從而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流動性不僅進行總量調節,而且進行結構性調整🧘🏿;從金融機構的維度來看🫲🏿,過去二十年間非銀機構的資產規模膨脹速度遠高於銀行🧑🏻🦰,融資渠道由以前的銀行主導,逐漸轉向銀行、非銀、債券等多渠道並行🍃,實體融資渠道增多,信用派生多元化🦶🏻。隨著參與的金融機構以及中間流通過程增多,融資鏈條拉長🤜🏻,不斷加大了金融風險😫,間接抬升實體融資成本。信用派生也不再由央行一個部門主導🧠;從實體部門維度來看,CPI對通脹的刻畫存在低估🏌🏻♂️,以地產為媒介🐦🔥,實體經濟泡沫化。

圖2 教室內認真聆聽講座的師生
趙偉博士進一步指出,過去二十年來流動性的變化與金融監管政策緊密相關。1997-2006年金融監管部門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整體市場流動性偏緊🤜🏻。2007-2016年,金融改革逐步推進,金融監管放松,資金利用不同監管體系下的資管業務來進行多層嵌套以規避監管🧑🔧,市場上流動性充裕。與此同時🫅,資管行業問題逐漸凸顯。資金大多流通到實體經濟中效率低下的部門,例如房產業,這就導致社會整體杠桿率越來越高,對經濟活動的壓製逐漸顯現。因此2017年以來,金融監管重新收緊👨👩👦,重點轉移到化解銀行表外業務🫶🏻、非銀業務中積累的風險上。一是提出“房住不炒”,堅決防止資金繼續大量流入房地產行業😚。二是要求地方政府進行債務管理與預算管理🚍🧙🏻♂️。三是央行在調控總量流動性增長的同時,更加註重結構引導。
講座尾聲,趙偉博士就資管新規對流動性的重大影響進一步分析。資管新規將重點放在解決通道業務、資金池🐁、剛兌和期限匹配等問題上❤️,來對流動性進行重構🖼。隨著通道業務逐步收縮💹,促使資管業務告別“野蠻生長”,券商資管等向主動管理轉型。而打破剛兌使得機構對信用風險重視度提升,從而促進信用分層🚐🍁。此外,為減少期限錯配問題📥💆🏻♂️,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期限拉長,凈值化增多,而信用債發行期限明顯縮短⚜️。這些政策都對引導資金流向、減少金融市場以及實體經濟中的風險產生了正面積極效應💏。
在講座的提問環節,趙偉博士回答了在場同學們的踴躍提問。趙偉博士的講授充實具體,富有現實意義,讓同學們對中國過去二十年來流動性的變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圖3 提問環節踴躍提問的學生
講座最後在師生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在場師生均對趙偉博士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謝,期待趙偉博士再次來到意昂2平台為同學們帶來更多精彩的分享。
本次講座是楊長江教授主講的《金融理論與政策》課程在探索與專碩培養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方面的一個嘗試。在這門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從教學大綱中選取了部分與金融實操聯系密切的內容👩🦼,邀請部分業界專家就課程體系中的內容進行講授🥚,這樣既充分體現了以金融實踐為導向的專業學位培養特色🤼,同時又避免了業界講座與課程教學脫節的問題🤤🦹🏼,從而將學校業界兩方面的力量在課程教學中統合為一個整體。